圖書

通往“雙橋書屋”

時間:2012-11-04 22:24   來源:中國臺灣網

  通往“雙橋書屋”

  1987年7月6日晚,我走到北京宣武門外達智橋,那是老北京的一道風景,我停了下來,轉了彎,然後奔吳曉鈴先生的寓中去了。他住的平房院落顯得破落,院子大門已斑駁。屋里沒開燈,牆壁很黑,桌上是老式電話。

  吳曉鈴先生赤著上身,只穿短褲,在吃西瓜,見我來,也不穿上衣,對我禮貌地說,抱歉!又指著西瓜對我說,請用。顯得十分灑脫,當時屋里還有他的女兒。

  聽我說我學美學卻在報社工作,他說,用非所學。

  電視里正播放抗戰文藝晚會,他說:“為什麼不播抗日歌舞,如《放下你的鞭子》?我那時剛從北大畢業,就七七事變了,印象很深。”他指著他的女兒說,現在他們都不知道了,隔得太遠了。

  他說:“我不喜歡看徐良唱的《血染的風採》。”

  我說明約稿之意,他說:“我不輕諾,我今年寫不了文章,也寫不了字。明年再說,我馬上去歐美。”

  我注視著牆上李苦禪題寫的“雙橋書屋”,他對我說,李苦老寫完這個,就死了,他沒有注意收集書畫。

  牆上有胡絜青畫的桃,張正宇畫的貓,魏隱儒畫的花鳥。還有一幅貓,我不甚了了,就問他。先生說:“這是印度大使夫人畫的,她向孫菊生學畫貓。這是她送我的,不行。張正宇畫得好,這張是他送我女兒的。”

  先生又說:“我就看不懂這些紅學家吹捧電視劇《紅樓夢》。紅學中矛盾很多,我不願加入,我不搞紅學。《我的父親梅蘭芳》,還有《鄭振鐸文集》等,聽說書市上一二折出售,簡直不像話。所以改革開放後,我的書,一律不讓重印,免得也讓二折處理。”

  這是一次生動的旅行,我出來後,夜格外的鮮活。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一本書都賣一二折了,這是什麼世道,比紙還便宜,估計今後那些靠文字吃飯的人可有苦受的了。我捻一捻這無所不在的空氣,感覺它有些僵硬。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