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真正的中國人,無論他是僑居異國還是身在他鄉,一提起國菜美食或是家鄉小吃,相信大家都會在內心深處情不自禁地回味起中國的美食佳肴帶給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幸福和快樂。
中國人講吃,不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維持生命,吃還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尊重生命的哲理,更深深地寄托著中國人的情思。
現在,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人文情懷。一切的情感,倣佛都可以通過吃喝來表達;一切的問題,似乎都能夠通過吃喝來解決;所有的節日,都是在吃喝中度過……
吃喝已經成為我們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強大情結。從小到大,我們就在這種充滿吃喝情結的氛圍中,飽受熏陶。
1.別再讓節假日變成吃出疾病的日子
過節了,要吃喝。中國有四大傳統節日,幾乎都是以吃喝為主題的。春節吃餃子、年夜飯,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就清明節,雖是以祭祀為主題,還要“借問酒家何處有”,以喝酒來消除思念情愁。
單說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吧,人們很早就開始備年貨(主要是吃的喝食物或與之相關的用品),盡管現在各種食物並不匱乏,大家依然樂此不疲地去購買過年用的吃喝食品。各地習俗從殺年豬、殺雞宰羊,到蒸年糕、包餃子、做年夜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人們在過年喜慶的日子里,精神放松,食欲也會大增。如果連續整天美食佳肴,大吃大喝,一個春節假期下來,容易受到損害的不僅是脾胃,還會導致體重增加,血脂升高,引發其他疾病。
我的一個學生,他與父母一家三口都是我的患者,他和他父親都是體重超標者,用藥調治後,已經有所好轉。可是經過一個月的寒假,再來復診時,卻發現他一家三口都不同程度發胖了,他與父親的體重各增加了5公斤左右。一問情況才知道,在過年的這段時間里,他們差不多每天都和親友聚餐。因為有三家親友都住在同一棟樓的同一個單元里,在一起吃喝玩樂非常方便,經常是今天在這家吃,明天到那家吃,吃來吃去就吃胖了。後來,等意識到的時候,春節也過完了。
春節習俗要保留,但是不顧及身體狀況盲目地大吃大喝,忽視營養均衡,以至于吃出疾病來,就不應該了。
在整個社會提倡有理智、有計劃、有保健意識地過一個真正休閒、輕松、祥和、健康的傳統佳節,是非常必要的!
有喜事了,要吃喝。我們中國人無論遇到什麼喜事,大到金榜題名、結婚生子、朋友相聚,小到過生日、升職、加薪,都要借助吃喝來表達喜悅的心情。人們已經習慣成自然,使吃喝成為今天慶祝喜事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且愈演愈烈。有些人就是因為這樣的應酬過多,白白失去休閒的時光,失去與家人相處的機會,更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2.中國人愛吃,更要會吃
吃喝關係著我們的健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左右著我們的情感,寄托著我們的鄉思,滲透著我們的文化。
我的一個朋友出國,在英國的伯明翰開中醫診所。剛到那里時,他經常給我打電話訴苦。說的最多的,就是英國的飲食多麼難吃,老外吃的東西多麼“垃圾”。煮一碗面條,加一個荷包蛋,配上些許的青菜,這在中國人看來最簡單的食物,就是他在那里最可口的美食。後來,他回國度假,兩個星期就胖了十多斤。我嘲笑他太能吃。他才意識到,自己把對中國飲食的眷戀,都變成回國大吃特吃的動力了。
我的老師退休後,去美國出診一年。回來後,第一件事是吃餃子,第二件事是每天吃幹豆腐,連續吃了半個月。他說:“美國哪兒都好,但有兩樣東西他們就沒有,一個是長春的幹豆腐,一個是東方餃子王的餃子。所以,那里我可呆不了。”
相信這種情懷,如果不是中國人是無法體會和感受的,也無法理解。
身為中國人,對中國飲食文化除了熱愛之外,還應當對其有充分的了解。年輕人要學會一些基本的飲食制作方法和烹飪手法。我在授課過程中,會給學生布置假期能力培養方面的計劃,其中就有“要學會全程制作餃子”一項。學會制作中國飯菜,就等于身懷世間絕技,無論走到哪里,困難饑餓都不怕!掌握一些必要的飲食制作方法,是保證一個人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條件。試想,當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吃喝問題都無法解決時,還有什麼精力和體力去投入工作、學習?更不能奢求真正的幸福生活了。
當前,我們要正視的一點是:中國傳統飲食中原本的養生保健理念正在被人們淡忘、忽視或者扭曲,而過度追求吃喝以滿足口福或以吃喝為交往應酬手段的現象卻越來越嚴重,吃出疾病、喝出危害屢見不鮮。中國人的飲食情結正在變成危害大眾健康的熱辣殺手!
作為中國人,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我們應該從每一個人做起,要努力做到既會吃、吃出文化,還要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