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藥食同源”,有人以為既是藥物又是食物,或者一種食物具有藥性就是藥食同源了。
其實,藥食同源的意思是:無論用來治療疾病的藥物,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飲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味。任何一種藥物或飲食物,都是氣味俱全的。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四氣五味”。藥物和食物一樣,都是要分四氣五味的,而四氣五味就決定著某一種藥物或者某一種食物的性能與功效。對于藥物和食物,分析它們所具備的性能與功效都要依據四氣五味理論,這二者從本質上來說,是完全相同的。
1.食物與藥物一樣,均有氣味
氣,指藥物或飲食物所具有的寒、熱、溫、涼等四種性質,又叫做四氣。如果寒熱溫涼都表現不明顯,就叫做氣平。平,即平和之意。許多食物,尤其是谷物類食物,大多是氣平的。一些性質平和的食物或藥物,比較適宜長期食用。
味,指藥物或飲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鹹等五種味道,稱之為五味。還有淡、澀、滑等比較特殊的味道,由于這類味道的食物或藥物都比較少見,所以通常就用五味來概括所有的味道。
中醫歷來重視藥物的 “四氣五味”,要求學醫的人必須首先分清每一種藥物的氣味,掌握藥物的藥性和功效,為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組方用藥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果不懂藥性,不管臨床診斷水平如何高明,辨證分析如何準確,也是很難做到正確用藥治療的,最終會直接影響到治病的效果,更難以實現藥到病除的至高水平。飲食物也是一樣,如果不了解某種食物的性味,就無法做到“食有所宜”,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應該吃什麼、怎麼吃。也不懂得如何根據體質、時節進行飲食搭配,更談不上指導人們進行食療養生了。
《內經》認為:“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如果把水火分為陰陽,水具有寒涼的性質,有潤澤和向下流動的特點,屬于陰;火具有炎熱的性質,有蒸騰和向上燃燒的特點,屬于陽。如果把藥物和飲食物的氣味分為陰陽,那麼無形質的氣為陽,有形質的味為陰。
藥物和飲食物的味能夠滋養形體,給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基礎;藥物和飲食物的氣(性)能夠激發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使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維持正常。舉個例子說,甜味的或酸味的藥食,多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如米、面等谷物,各種水果等。溫熱的藥食,可補充身體熱能;寒涼性的藥食,能降溫清爽。比如在受寒的時候喝點熱的姜湯、熱辣湯、白酒等這些氣屬于溫熱性的飲食物,就能有效祛除體內的寒氣;在夏季炎熱的氣候環境下,喝一些綠豆粥、冰糖銀耳湯、西瓜汁、冰紅茶等氣屬于寒涼性的飲品,就可以散去體內的熱氣。
有一位長春的年輕女士,在初夏時節去廣州探親。剛到那里,她見街上賣的荔枝又大又便宜,平時最喜歡吃荔枝的她,就買了許多,盡情地吃起來。可是,在接連吃了兩三天後,她就感覺到夜晚身體燥熱,面部潮紅,口鼻幹燥,並開始流起了鼻血。嚇得她趕緊到醫院去看病,醫生詳細詢問後,告訴她,這是因為吃荔枝過多而引起了內熱。醫生給她開了清熱涼血的藥物進行治療,才消除上述的症狀。這位女士就是因為不了解荔枝是屬于味甘性溫的水果,結果吃出病來。無論是甘溫的藥物還是甘溫的食物,都能夠起到溫補陽氣的作用。如果是身體健康強壯、陽氣充足的人,食用甘溫的食物或藥物過多,就會導致身體陽氣偏勝,滋生內熱,引發疾病。
因此,要想運用食物調養身體,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辨別食物的氣味,然後才能進一步了解它的功效和作用。
2.食療的功效取決于食物的氣味
《內經》認為:“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其中所說的陰陽氣味,不僅指藥物而言,同樣也包括飲食物在內。
一般而論,藥食各自所具的功效,及其所能發揮的多種治療作用,取決于其氣味。
氣味有厚薄之分、陰陽之別。五味表現鮮明、比較濃厚的,比如咖啡、酸棗、辣椒、海帶等屬于味厚之品;不太明顯的,如微苦、微酸、微辣類就屬于味薄之品。四氣當中,溫、熱屬于陽性,寒、涼屬于陰性;氣熱或氣寒屬于氣厚之品,氣溫或氣涼屬于氣薄之品。
五味當中,辛、甘之味屬于陽性,能夠溫補、升散;酸味和苦味、鹹味,都是屬于陰性,酸味能夠上涌,苦味能夠瀉火,鹹味能夠軟堅。在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具有滲濕利水的作用。
由此可知,薄荷(辛涼)、菊花(甘平)可以清利頭目,荷葉(辛涼)可升清益胃,生姜(辛溫)可溫中養胃;而茗茶(微苦寒)可消食清熱、祛痰利腸,白芍(酸寒)可養陰生津,蓮子(苦寒)能清心降火,海帶(鹹寒)能夠消痰散結,西瓜(甘淡寒)能夠益氣生津,清暑利尿。
《內經》中的藥食氣味理論是中國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規律,它是中醫藥物學和食療養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藥食同源”理論的根本所在。
朋友的兒子,8歲時患上濕疹。用西藥治療效果不好,想讓孩子服用中藥。可是孩子嫌苦,死活不吃。朋友很無奈,求我幫助開個食療的方子。我告訴他用紅小豆半兩、薏米一兩,二者共煮汁,每天早晚各喝一次。一周之後,他說有所減輕,堅持三周之後,濕疹得到控制。現在,這個方子在他家已經成為常備的了。中醫認為,濕疹多因體內濕熱互結,壅滯于皮膚肌腠所致,治療應該採取清熱除濕法。紅小豆能夠清熱利濕,薏米能夠健脾祛濕,兩者合用自然是相得益彰,效果良好。
中醫治病,歷來遵循兩個重要原則:一是“食養正氣”,即在身體無病的情況下,或日常養生,或身體虛弱需要補養的時候,要盡量用調整飲食的方法來扶持正氣。二是“毒藥攻邪”,即在身體有病的時候,要用各種氣味比較明顯、功力比較大一些的藥物來配伍組方,以祛除病邪。
無論是通過飲食調理還是用藥物治療,都必須首先了解飲食和藥物的性味功能,才能正確運用,取得顯著效果。
如果不分身體狀況、疾病特點,無視體質類型、氣候地域等差異,跟風似的聽說什麼好就一味地大吃特吃,時間長了,勢必會吃出問題,也容易因為偏食某味而引起新的疾病發生。
多了解一些中醫養生知識,就能增加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避免盲目跟風、盲從食療,上當受騙。
中
醫認為,飲食不節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黃帝內經》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高(膏)梁(粱)之變,足生大丁(疔)”,闡發飲食不節能夠直接損害健康,進而引發疾病的道理。
病從口入。現在吃出來的疾病越來越多了,人們應該了解並充分認識到不正確的、不健康的飲食生活,也會給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