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2.中國人偏重于口味,西方人偏重于營養

時間:2012-09-20 07:3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只要留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周圍的餐館總是不斷地變換招牌,這應該也是為了滿足中國人的口味而在不斷地應變吧。就拿我家附近的幾家餐館來說,幾年間從餃子館、狗肉館、豆撈店、海鮮大酒店,直換到海鮮粥鋪、私房菜、滬港菜、川菜、湘菜,花樣就沒斷過。

  現在哪怕整條街都是吃的,人們還會覺得沒有什麼可吃的。

  經常聽到的話就是:“吃什麼呀?”“哪兒有什麼好吃的呀?”“我請你吃飯,你說吃點什麼吧?”

  中國有句老話,說:“人,越吃越饞!”

  其實,這句話真是很有道理的。常聽一些人說:過去經濟困難,吃的東西很有限,可是吃著感覺有滋味,能填飽肚子就是最大的快樂;現在經濟發達了,吃的東西非常多,可是吃什麼都覺得乏味,常常因為不知道該吃什麼而煩惱。

  我曾隨團去泰國的普吉島旅遊,住的是島上最大的豪華度假村,吃的由美國人經營管理的匯集各國飲食風味的自助餐。剛開始,面對品種繁多的餐飲食品,是既新奇又陌生。因為品種太多了,每一種選上一點兒,盤子就滿了。我們許多人都是第一次吃到這麼多種異國“美食”,喝著飲料或啤酒,吹著溫暖的海風,感覺很愜意。

  可是,第二天早餐、午餐、以後的餐,差不多都是這些以西餐為主的洋食物,我們這些中國人就有點咽不下去了。大家開始提意見,要求增加中國口味的食物。

  後來,餐廳里的確增加了一些中國飯菜,有炒飯、炒面、炒菜,甚至有燉菜、湯類,但是完全沒有我們平時吃的中國餐的味道,不是鹹了就是淡了,連韓國風味的辣白菜、泡菜蘿卜都是酸酸的。每到吃飯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中國人(男士為多)拿著空盤子轉來轉去地找可口的飯菜。

  當旅遊結束返程時,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吃的東西太不可口,都一致認為:“外國飯太難吃了!”回國後,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個可口的飯店好好地吃一頓!

  我們中國人到底要吃什麼?怎麼吃?

  在《黃帝內經》中,有許多關于人的日常健康飲食方面的論述,並提出了“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飲食養生原則。要求在日常飲食生活中,以及在對疾病的食療調養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天時季節、不同的地域人群、不同的體質狀況與疾病種類等具體情況,按照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則,將谷、肉、果、菜四者進行合理搭配,調和運用,這樣才能不斷地滋補人體的精氣津血,使氣血陰陽保持平衡協調狀態,真正實現“吃出健康”。

  按照這個原則,我留意觀察了那個洋餐廳的飲食搭配結構,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

  先說谷物方面吧,主要是面包、蛋糕、面條、白米飯。中國人一般是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面食。

  中國面食的品種和花樣稱得上是天下無敵,舉世無雙。尤其是各種帶餡的面食,各式的餃子、包子、餛飩、餡餅等,那是既味香可口,又營養豐富。這些在中國隨處可見的飲食佳品,在這里卻是一樣也沒有見到。餐廳正中央總是非常誇張地擺放著一些很大個頭的全麥面包,這應該是有意向人們推薦的。許多老外都會切一小塊這樣的面包,但我們中國人沒有一個去吃的。中國人在潛意識里應該是更喜歡精細面粉做的食物。

  蛋糕的品種很多,配以各種水果、奶油、沙拉,很受歡迎。為了防止一次吃的甜味太多,這些美味蛋糕都被切成非常小的塊(多是5cm左右的方塊),這應該是餐廳對于控制甜食的攝入量所作的精心安排。

  與蛋糕和面包相伴的,就是牛奶。在牛奶旁邊,擺放著幾種不同顏色與口味的麥片(燕麥),用牛奶泡麥片已經成為許多外國人的飲食習慣,是備受歡迎的最佳保健食品組合之一。

  在肉蛋方面,有烤牛肉(是八分熟的)、烤鴨肉、清燉雞肉(實際上是一種菌湯)、火腿、海鮮等。因為是在海邊,所以海鮮食品不少,魚、蝦、螃蟹、扇貝等都是非常新鮮的,加入的調料都很少,可以品嘗到原味。當然,也會有生魚片類的,那是要生吃的。

  這些沒有一樣是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看到牛肉,我們想吃的是醬牛肉、鐵板牛柳;看到鴨肉,我們想吃的是北京烤鴨、鹹水鴨;看到雞肉,我們想吃的是香酥雞、紅燒雞翅;看到海鮮,我們想吃的是紅燒魚、水煮魚、大蝦、清蒸螃蟹……心里禁不住想,這些東西都讓老外給糟蹋了,怎麼就不請幾個中國廚師來呢?

  蛋類之中竟然會有鹹鴨蛋、松花蛋(這是中國獨有的吧),可是也被切成1/2或1/4的塊,生怕你多吃。好在這里常有煎蛋,算是比較受中國人歡迎的。

  水果是非常豐富的。每餐必有20多種新鮮水果擺放,還有各類果汁、水果湯、果醬等。與中餐不同的是,西餐把水果也當成餐飲中的重要食品,並不像中餐那樣,常常將其放在餐後食用。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因飲食已飽、無法再進水果的弊端,同時,如果正餐中沒有吃水果,許多人會因為一整天忙于工作、學習而忘記,從而養成不吃水果的習慣。所以,我在此建議大家,在正餐時,不妨也把一些常吃的、應季的水果擺放在餐桌上。讓家人在進餐的同時,也能及時吃到一些水果,使每餐飲食的營養結構更加趨于合理。

  在這種西餐廳里,蔬菜方面是最值得一提的。多種新鮮蔬菜都是基本保持著原本的味道,並不作任何加工,比如西紅柿、黃瓜、青椒、包心菜、胡蘿卜、洋蔥、香蔥、香菜、生菜等,或是切成片,或是切成寸斷,或是拿來整個的,旁邊只有三種不同口味的沙拉(甜、微辣、微鹹)。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這種吃法更有利于保護蔬菜中的營養成分不被破壞。

  蔬菜里的維生素及營養成分很容易丟失,有的會溶于水中,有的怕高溫等,多數容易被空氣氧化,所以蔬菜更宜新鮮食用,有些蔬菜盡量減少加工或不加工為好。而中國人喜歡按自己的口味來加工蔬菜,為了使飯菜更合口味,不惜以破壞食物營養為代價而一味地煎炒烹炸,最後的結果常常是:讓蔬菜面目全非,讓營養四分五裂!

  在日本、西班牙等飲食比較健康的地區,人們多是根據營養結構來決定吃什麼、怎麼吃,而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還是根據味道決定吃什麼、怎麼吃。中餐菜肴的品種雖然繁多,變化多樣,但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口味”而設計、烹飪,較少考慮食物營養和人體健康這些十分關鍵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容易因為口味偏重而損害健康,外國人容易因為營養過剩而吃出疾病。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