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小胡同飛出了“金鳳凰”

時間:2013-02-05 09:14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三、小胡同飛出了“金鳳凰”

  盡管早年葉赫那拉家族先後涌現出了幾位在大清朝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女人,但其先祖們在葉赫部被滅之際肯定不會想到,時隔兩百年後,本家族中竟會走出一位牢牢掌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女人。她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後。

  令人驚奇的是,一百多年來,雖然無數人對慈禧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她的出生地和早年生活經歷卻是一本糊涂賬。

  關于慈禧,後人編纂的《清宮檔案》這樣寫道:慈禧,葉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滿洲鑲黃旗人,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徵之女。鹹豐元年(1851年)大選秀女,葉赫那拉氏中選;二年五月九日入宮,時年17歲,封為蘭貴人。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為懿嬪。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時,葉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于儲秀宮,第二天便晉封為懿妃。七年正月封為懿貴妃。鹹豐帝駕崩,懿貴妃27歲,同治帝尊她為聖母皇太後,徽號慈禧。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後因疾病去世,享年73歲。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十五日,葬入清東陵的普陀峪定東陵內。

  一百多年來,圍繞慈禧的家世和生平有種種傳說,而關于她的出生地問題,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前後出現了六種說法:安徽蕪湖說、山西綏遠說(即內蒙說)、甘肅蘭州說、浙江乍浦說、山西長治說以及北京說。其中前四種說法都因存在明顯的紕漏而被學術界相繼推翻,目前爭論的焦點集中在長治說和北京說上。其中長治說充滿了眾多不可思議的元素,從而更增添了慈禧這個歷史人物的神秘感。

  “長治說”認為:慈禧原本是長治縣西坡村漢族農民王增昌之女,名叫王小慊,4歲那年,因家貧,母親又病死,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齡娥。齡娥天資聰明,愛唱小曲,宋家夫婦把她視為掌上明珠,7歲時送書房上學,9歲時就會雙手寫字。不料她11歲時,宋家又遭災難,因而她被轉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丫頭。一次,惠徵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雙腳的腳底均有一個瘊子,視為福相而收作養女,改姓葉赫那拉,更名玉蘭。惠徵請人教她填詞作賦,玉蘭出落得越發靈敏可愛。後來參加皇帝三年一次的秀女大選,被選中入宮,從妃嬪一步步走來,最後成了皇太後。盡管堅持這種觀點的人舉出了不少證據,不過在學術界一直爭議很大。

  按照傳統的官方說法:慈禧,姓葉赫那拉,小名蘭兒,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日,屬滿洲鑲藍旗(後抬入鑲黃旗),兄妹共四人。父親惠徵,由道光十一年的八品筆帖式,歷遷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山西歸綏道道員、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為官17年。母親佟佳氏。根據對清宮檔案的查證,研究者發現了清朝皇帝挑選秀女的名單、記載惠徵任職年代和生平的有關檔案、有關慈禧的祖父和外祖父的檔案,以及其他宮廷生活檔案,從而得出慈禧出生于北京的結論。

  另據記載,慈禧娘家先後住過三個地方:西四牌樓劈柴胡同、西直門內新街口二條胡同和芳嘉園。而參照慈禧胞妹參加選秀女時的材料可以認定,慈禧的出生地應該是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在如今的北京地圖上,我們已無法找到劈柴胡同這個地名。從繁華的北京西單商場往北走不遠,就會看到一條剛剛擴建的東西走向寬約40多米的街道。這條大街從西直門外大街一直向西延伸到太平橋大街。在未擴建前,它只是一條4米多寬的小胡同——辟才胡同。而這個辟才胡同之前的名字就叫劈柴胡同。1905年5月,當天津人臧佑宸在這一帶開辦新式學校時,才正式將劈柴胡同改為辟才胡同。關于這個劈柴胡同還有不少趣聞。傳說在很久之前,這條胡同西頭有一個大院,兩位被姦臣所害的大官將財產藏于此,派人看管,等後人長大後再將財產平分,並因此取名劈柴胡同(劈柴與劈財諧音)。實際上在整個明代直至清朝中期,劈柴胡同都是貧窮的劈柴人聚居的地區,很少有地位高的官宦之家居住于此。

  關于慈禧的出身,葉赫那拉家族後人那根正說:“所以我們家的家譜上寫得非常清楚:慈禧出生在1835年,陰歷十月初十,陽歷是11月29日,卯時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那麼慈禧的早年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很顯然,她的家庭並非達官顯貴,否則也不會居住在劈柴胡同。而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滿族少女被選入皇宮,其間定有一些酸甜苦辣。但是由于後來她的地位發生了巨變,因此關于慈禧的早年經歷也變得很模糊。據熟悉清宮內幕的美國傳教士I.T.赫德蘭(1859-1942)回憶:“有一天,有位格格到我們在北京的寓所造訪,我問她慈禧太後出生在什麼地方。她看了我好一會兒,雙眉緊鎖,臉上帶著一種奇怪的神情,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她告訴我:‘我們從不談論太後先前的生活。’我笑了笑,然後又說:‘有人告訴我她出生在一間小屋里,在韃靼城東門里一條小巷里。’……幾天以後,幾位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貴婦以及北京城里最為顯赫的學者的女兒們來拜訪我的妻子。我又問起了同樣的問題。‘你們有誰知道慈禧太後早年的一些情況?’我問那個年齡最大的小姐,她遲疑了一會兒,臉上茫然的表情和先前那位格格一模一樣,然後她十分謹慎地回答道:‘呵,人人都知道,但沒有人談論這些。’毫無疑問,這就是為什麼這位滿族最了不起的女人的早期經歷鮮為人知的原因。正如那些深知她的人所言,她是19世紀最了不起的女性之一,但她的早期生活經歷卻一直籠罩在一團迷霧之中。”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那些傳言是否屬實,但少女時代的慈禧的確經歷了不少坎坷。據那根正先生口述:“很多人都說慈禧的乳名叫‘玉蘭’,這完全是不知情的人們從一些歷史資料上看到的。其實慈禧的乳名只有我們家人知道,並不叫玉蘭……慈禧的小名叫杏兒,學名叫杏貞,貞潔的貞。那麼慈禧為什麼叫作‘杏兒’呢?父親說我們家有這樣的說法:她出生的時候,她的爺爺葉赫那拉?景瑞正在家里掌門,他當時在河南任職司郎中,55歲,正好回京休假。據說當時家里種了幾棵白杏樹。在滿族人看來,紅杏沒有白杏好,所以家里就種了這麼幾棵。這樣,爺爺就給她取名叫杏兒。從此小名就叫杏兒,大名叫作杏貞,取貞潔之意。” 另據披露,慈禧還有翠兒、翠妞兒等小名,這些稱呼只有她的家里人才知道。坊間傳言,正是由于這層緣故,慈禧當政時期,所有文士試卷、大臣奏折和文人詩文之中,都避諱這“翠”字。

  至于慈禧的童年生活,最初可能還是很幸福的,甚至有機會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據考證,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字藹堂,其生年、出身及其入仕時間和途徑均不詳,檔案記載可以確認的只是他官至五品刑部員外郎,最後死在刑部任上。慈禧的祖父景瑞,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監生出身,官至五品刑部郎中。慈禧的父親惠徵,約出生于嘉慶十年(1805年),監生出身,官至四品道員。雖然惠徵的仕途看似要比父祖輩順利些,但說到底也只能算是中層幹部。當然,中產階級的出身也足以讓幼年時的慈禧過上不錯的日子了。據那根正先生回憶,慈禧出生的時候,她的母親沒有奶水,家里就請了兩個嬤嬤。這兩位嬤嬤承擔的是乳母的工作,她們一個是唐嬤嬤,一個是關嬤嬤。值得一提的是,關嬤嬤後來又照看隔一條胡同的榮祿,因而才有了後來慈禧與榮祿的結緣。少年時的慈禧很早就顯露出不同尋常之處,她興趣廣泛,讀書用功,在書法、繪畫等方面打下了不錯的基礎。然而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家中父輩們對這個女孩並未給予多少厚望。在慈禧12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降臨到葉赫那拉家族頭上,而這個女孩兒非凡的表現給族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京城揭露了一樁特大銀庫虧空案,直接牽連了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一場災難。原來在前一年,萬泰銀號的老板張亨智想給他的兩個兒子捐官,但銀子還沒交納,托付一個叫周二的人代為上繳。張亨智囑托在戶部銀庫當庫丁的弟弟張誠保予以照應,早點上庫。十一月初二那天,周二帶了幾個人的捐款共計11474兩,分成11個口袋,進庫過秤報數。因為交銀的人很多,張誠保匆忙間把第二秤報成了第三秤,當時查庫的禦史和庫官也糊里糊涂地記了第三秤,張誠保一看有機可乘,又在報第七秤時,故意謊報為第11秤,禦史和庫官又沒發覺,但在場的其他庫丁看在眼里,心照不宣,默不作聲。張誠保將剩下的四個口袋的銀子,偷運到了庫丁的宿舍,後來庫丁之間因為分贓不均,事情泄露了出去。外面的人知道後,借機敲詐庫丁,因勒索不成,就到南城吏部衙門告發了此事。案件馬上又被上報到刑部審訊,甚至驚動了道光皇帝。

  得知此事後,正苦于國庫空虛的道光立即下令徹查案件。經過清查,戶部國庫庫銀的虧空竟達925萬兩之多,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接到報告後,道光皇帝極其憤怒,他指示辦案人員必須查明真相,明確責任,不惜一切代價追回所有贓款,並要求對嘉慶五年以來歷任庫管官員和庫房管理人員,不管死活,一律賠付虧空巨款,死去的由其子孫代為賠付。根據當時的處罰方案,歷任管庫大臣中,現任職者27員,應罰326000兩;已故的81員,減半罰賠391850兩;歷任銀庫司員共160員,應罰1346000兩,已故80員,減半罰賠779680兩。不幸的是,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就是已故管庫司員中的一個,共連任3年,應賠43200兩,減半為21600兩,這對吉郎阿的兒子景瑞一家來說,無異于飛來橫禍。按照追賠期限章程規定,景瑞必須在兩年內償清這筆款子,否則就要革職入獄,繼續追賠。由于在規定的期限內沒有拿出這麼多銀子,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初六,景瑞果然被革職入獄。

  慈禧的祖父景瑞入獄後,這一大家子頓時陷入絕境,他的兒子惠徵一時也六神無主。眼看父親終日愁眉不展、鬱鬱寡歡,時年僅12歲的慈禧居然挺身而出。她鎮定地為父親出主意,認為當務之急是變賣家產,向親友告貸,全力以赴籌措賠款,盡快把祖父從牢中贖出來。聽了女兒的建議後,惠徵又驚又喜,隨後便連忙籌借銀兩贖人。惠徵一面加緊利用職權搜刮外快,一面通過向親友告貸、變賣物產、動用積累的家私等辦法,在一年里陸續繳納了9000兩銀子,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繳了2800兩,總算達到了應賠總數的60%。眼看此景,一些官員也因為同情而替惠徵家說話。最終道光皇帝同意,其余40%的賠款,可以通過扣薪、田產折賠來解決。就這樣,景瑞在入獄一年多以後總算被保釋出獄,重新恢復了自由。

  這場變故,使整個葉赫那拉家族都對慈禧刮目相看。她的壯舉也在家族中代代相傳。因此當慈禧在鹹豐二年(1852年)的皇家選秀中脫穎而出、順利成為皇帝的嬪妃時,葉赫那拉家族的老少爺們一定是對她充滿了信心的。在他們眼里,從劈柴胡同走向紫禁城的杏兒姑娘有朝一日必將成為“金鳳凰”。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