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紅v
這家公司(VIA)之所以會走到如今這麼困窘的地步,完全是因為管理不善,在企業運營上並不存在什麼硬傷。
背景:
從決定開始創業起,王雪紅就一直在尋找商機。然而面對風雲變幻的市場,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最佳的創業路徑。王雪紅雖然有商業天賦,但畢竟沒有經商的經驗,所以第一次創業必定要經歷很多風雨。頂著巨大的壓力,一路走來磕磕碰碰的王雪紅雖然也有低谷時期,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因為她終究不是普通女子,在她身上有著普通女子不具備的自強和堅韌。
就在王雪紅四處搜找創業第一桶金的時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了。這對正處于人生低谷中的王雪紅來說,是一道希望的曙光。
1988年,王雪紅得知美國有一家公司正準備出賣。這家公司在同行業的競爭中處于劣勢,一直默默無聞,由于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邊緣,所以出價並不高。
這個消息對于“饑渴”中的王雪紅來說,正是恰逢其時的“甘霖”。王雪紅並沒有因為這個忽然降下的“甘霖”失去理智而立即著手啟動收購計劃。在商業的棋盤中,每一步棋都需謹小慎微,否則就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王雪紅想先“知彼”,然後一舉將中對方的“軍”。
創業中並不是每一個“餡餅”都能接著,都對自己有利。我們要隨時準備運用我們的火眼金睛,穿透包裹著的餡皮,找到其中的餡料,看看它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口味。對于“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VIA,王雪紅對它的考察,顯出了她商勇超慧的能力。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無論是經商夥伴還是合作對象,王雪紅都會習慣性地了解他們的底細,這樣才能找到病症,“對症下藥”,盡可能擊中要害。
這種經商風格一直延續在王雪紅的商業中。“對症下藥”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盡可能減少損失,包括時間上和資金上。通過給VIA公司把脈之後,王雪紅找到了“病因”:這家公司(VIA)之所以會走到如今這麼困窘的地步,完全是因為管理不善,在企業運營上並不存在什麼硬傷。
這個發現讓王雪紅驚喜萬分:第一,這家公司由于處于關門的危急境地,急于出手,低廉的轉讓費讓她看到了還價的希望;第二,這家公司經營的就是芯片,這與她在硅谷發現的新產業科技領域不謀而合;第三,這家公司就在她的大後方——臺北,這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優勢。
此時的她應該感激自己曾經的叛逆——沒有走父親為她安排的道路,而是加入大眾電腦公司,大眾電腦公司可以說是她創業夢想的搖籃。王雪紅深信:憑借著自己在大眾電腦公司六年的管理經驗,她完全有能力帶領這家公司步入正常的經營軌道,讓它起死回生。
經過深思熟慮後,王雪紅決定一舉拿下VIA。于是,她立即帶著籌集的資金趕到美國,在一個朋友的引薦和搭線下,經過幾輪談判,很順利地簽下了這份合同——美國商人的轉讓協議。經歷風雨過後,王雪紅終于看到了天邊初現的彩虹。
這家被王雪紅預定為自己事業起點的公司,作為威盛的前身,在王雪紅的人生事業中成為了她的先鋒,為她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空。
點評:
創業初期或許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困難嚇倒,因而退縮了自己的心。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堅定的方向,但是第一步又該怎麼走?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鞋子?在哪里留下自己的第一個腳印?又該怎樣保證自己創業信息來源的可靠與真實?是自己創立一家公司還是接手他人轉手的公司?此時,我們要學會靜觀其變,等待時機。當時機來臨時,我們更要學會理性對待。
“對症下藥”是最好的分析方法。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次要知己知彼,了解這個時機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口味,自己是否有能力把握住;最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比如地理條件、競爭環境、人才、資金等。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好“創業”這個症狀,然後開好自己給它配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