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紅v
不要以為英特爾做芯片組,我們看到它太強了就轉到別的地方去。我進入的任何市場,英特爾都可能進去,它再進去,我又要換一個地方,這還了得?我們相信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做下去。
背景:
在《三國演義》里面,劉備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從最初只有“桃園三結義”的兩個兄弟,到後來建立擁有無數“員工”的蜀國,劉備可謂創造了一個神話。在這個神話里,有一個光鮮的口號:“光復漢室,懲治漢賊!”雖然道路很艱辛,但劉備一直堅持著,最後獲得了一大筆創業資金,包攬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哪怕是再弱小的雛鳥,也會成為展翅高飛的雄鷹。
對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不要以為英特爾做芯片組,我們看到它太強了就轉到別的地方去。我進入的任何市場,英特爾都可能進去,它再進去,我又要換一個地方,這還了得?”王雪紅說這句話的時候,威盛正受到來自“大象”英特爾的挑戰。
芯片組市場一直都是雙雄並立的局面,就像魏蜀吳三國鼎立一樣。英特爾和超微半導體公司(也叫AMD)兩個強者互相對峙,在競爭的同時,也打壓那些實力弱小的公司。只要它們一露頭,就會被兩個老虎吃得幹幹凈凈。對于威盛來說,也不例外,危險局面依舊存在。
調整重點業務後的威盛發展可謂勢如破竹,這當然會引來英特爾和AMD的注意,並遭到它們的進攻。但這一次,它們的如意算盤卻打輸了。威盛並不害怕它們,而是決定迎接這頭“大象”的挑戰。
其實王雪紅在選擇芯片行業作為自己的創業領域時,她就意識到了,如果企業想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要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英特爾。
眾所周知,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即使有AMD的存在,英特爾也是市場上當之無愧的“王者”。一位英特爾的員工曾經這樣描述過英特爾人的個性:比較激進,有主動進攻的意識。坐擁大半壁江山的英特爾身上有著血性十足的霸氣,它認為市場只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是絕對壟斷,要麼是相對壟斷。
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公司的威盛,是無法和英特爾這個“巨人”相比的,這種較量就像嬰孩之于拳擊手一樣。英特爾要把一切可以與之抗衡的生命都扼殺在搖籃里,于是在王雪紅打算涉足芯片市場之初就收到了來自英特爾的警告。
當時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安迪?葛洛夫就告訴王雪紅:“Cher(王雪紅的英文名),芯片組英特爾要做下去,你不要碰。”這種帶有威脅和警告的話語並沒有嚇倒王雪紅。對于英特爾,王雪紅當然知道它的底細。但這不是退縮的理由,如果這次退縮了,那麼下次還遇到這麼強勁的對手,又該怎麼辦?既然選擇了,就要將對的事情做下去,與其退縮,將機會相讓與人,還不如努力拼一把。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就像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兩軍實力相差很大:當時,英特爾有“精兵”8萬,市值是威盛的70倍;威盛總共只有不到3000名員工,市值不到25億。
戰爭的帷幕就這樣拉開了。在英特爾的進攻下,經過一番強勁洗牌和折騰後,全球只剩下四家主板芯片組生產商:英特爾、威盛、矽統、揚智,後三家都是臺灣的企業。王雪紅在這次戰爭中能夠艱難的生存下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二姐王雪齡的大眾公司和康柏公司的訂單。當時王雪齡將大眾公司的主板訂單全給了王雪紅,1995年,康柏電腦也向威盛伸出了橄欖枝。由于康柏的青睞,其他電腦公司更多的訂單也紛至沓來。
憑著出色的表現,威盛電子步入了發展的快車軌道,王雪紅也收獲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但她並沒有止步于此,因為CPU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英特爾手中。于是王雪紅決定整合一切力量,向CPU進軍,“做真正的中國人的CPU”,與英特爾一決高下。
點評: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下冊)中談到了四種創業戰略,其中有一種戰略是“孤注一擲”戰略。“孤注一擲”是帶有強烈賭博性質的,它不允許犯下任何錯誤,也絕不會給人第二次機會,一旦成功就會給創業者帶來豐厚的回報。這種戰略要求創業者的目標要專注,不管市場上有多少對手,只要有一絲成功的機會,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時,如果把創業和“貢獻價值”聯係起來,“貢獻價值”是對市場的回報價值,這種“孤注一擲”的堅定信念會更強。
王雪紅在創業時,選擇的主要戰略是“孤注一擲”。創業者使用這一戰略的目標是在新市場或者新行業中取得領導地位或者支配地位,這當然是它的終極目標。總之就是:對的事情就應該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