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花一兩個小時開會討論問題,卻沒有人明白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我要講一個企業家的案例,他採用的方法讓他不止消除了50%的憂慮,還節省了70%用于開會、用于解決生意問題的時間。
這位企業家的名字叫里昂·胥孟津。他是西蒙出版社高管之一,現任紐約州紐約市袖珍圖書公司的董事長。
他是這樣說的:
“十幾年來,我每天花在開會和討論問題上的時間要佔工作時間的一半。開會的時候,大家都很緊張,坐立不安、走來走去,彼此辯論、扯東拉西、嚴重跑題、效率極低。一天下來我感到很疲勞。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對我說我可以省下3/4的開會時間,可以消除3/4的神經緊張,我一定打死也不相信。可是我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這個辦法我已經用了8年,對我的工作效率、我的健康和我的快樂,頗有助益。
“我的方法是這樣的:第一,立即調整會議程序——讓別人先把問題的細節報告一遍,然後問:‘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我訂下一個新規矩——提出問題的同時,必須準備一份書面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里要包括4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常常花上一兩個小時,還沒有人能說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我吃驚地發現我們花了大量精力,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症結。
“第三,都有什麼方法能解決問題?
“以前常常是一個人建議採用一種方法,另一個人會跟他辯論。辯論常常導致跑題,討論幾個小時也拿不出一個解決方案來。
“第四,你建議採用哪種方案?
“以前我們開會總是花幾個小時討論一個細節,大家不斷地繞圈子,從不去主動想辦法。現在要求把你的解決方案提出來。
“現在,我的下屬很少再把問題拿上來了。因為他們發現,在認真地思考了上述4個問題之後,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也就簡單了。即使非討論不可,也只需要以前1/3的時間,因為討論的過程有條理而且合乎邏輯,最後都能得到很明智的結論。”
法蘭克·畢吉爾是美國保險業的巨子,他也運用了類似的方法,不僅消除了煩惱,而且增加了收入。他說:“我剛開始推銷保險的時候,幹勁十足。後來發生了一點事,使我非常泄氣。我開始不喜歡這個行業了,幾乎都要辭職了——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坐下來,想找出讓我泄氣的根源。
“我首先問自己:‘問題到底是什麼?’我拜訪過那麼多人,成績卻不理想。我和客戶交流得很好,可往往是在快要成交時,他們就對我說:‘我再考慮考慮,下次來再說吧。’我又得花時間去找他,這讓我很有挫敗感。
“然後,我問自己:‘有什麼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回答之前,我當然得先研究一下過去的情況。我拿出過去12個月的記錄本,仔細看看上面的數字。
“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成交記錄有70%是在第一次見面就定的,另外有23%是在第二次見面成交的,只有7%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才成交。實際上,我花費在那7%客戶上的時間就佔到了一半,簡直是太浪費了。
“那麼我應該怎麼辦呢?我應該立刻停止第二次以後的拜訪,省出時間來開發新客戶。這樣做的效果出乎我的預料: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就把平均每次賺2.70元的成績提高到了4.27元。”
法蘭克·畢吉爾現在每年成交的保險業務都在100萬美元以上,可是他曾經一度想放棄這一行業,差點就偃旗息鼓了。
最後是理性的分析幫他走上了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