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 (05)不拖延,讓自己忙起來

時間:2013-03-27 15:38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一些從戰場上退下來的人常患有“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軍醫們採用的方法就是設法讓他們忙著。除睡覺外,一直讓他們忙活:釣魚、打獵、打球、拍照、種花以及跳舞等,根本不讓他們閒下來回憶從前的事。

  職業性療法是近代心理療法所用的名詞,也就是把工作當做藥物。這種方法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的醫生就已經開始使用了。

  富蘭克林時代,費城有些人也用這種辦法。1774年,有人去參觀教友會的療養院,發現那些患有精神病的病人正在紡紗織布後很吃驚,參觀者認為病人在被迫勞動。後來經過教友會的解釋,他才搞清是怎麼回事:原來教友會發現那些病人只有在工作時,病情才能真正有所好轉,因為工作能讓他們緊張的神經松弛下來。

  著名詩人亨利·朗費羅年在妻子不幸因燒傷而去世後,幾乎要發瘋了,幸好他還有3個幼小的孩子需要照料。他經常帶他們散步,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一起嬉戲——《孩子們的時間》一詩就反映了父子間的親情。他還翻譯了但丁的《神曲》。忙碌的日子使他重新得到了心靈的平靜。就像亞瑟·哈蘭臨死時說的那樣:“我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則我就會因絕望而煩惱。”

  我們不忙的時候,頭腦里常常是空的。這時,憂慮、恐懼、憎恨、嫉妒和羨慕等情緒就會佔領大腦,進而把我們思想中平靜的、快樂的成分都趕走。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日常工作中忙碌著的時候,“沉浸在工作中”大概不會有多大問題。可是,當下班之後,我們開始放松,開始享受悠閒和快樂的時候,憂慮就會襲來。這時候,我們常常開始想,我們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沒有未完成的工作,上司今天說的話是不是還有別的意思,或者,我們的頭發是不是快掉光了……

  我們不忙的時候,頭腦里常常出現真空的狀態。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自然界中沒有絕對的真空狀態”。一個白熾燈一旦被打破,空氣就立刻鑽進去,真空狀態也就不存在了。

  你的大腦什麼也不想時,也會有東西鑽進去。那是什麼呢?

  通常都是你心底那些糟糕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憂慮、恐懼、憎恨、嫉妒這些負面情緒,會把所有平靜的、快樂的部分從我們的思想中趕出去。

  詹姆斯·馬歇爾是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教育學教授,他說:“憂慮最煩人的時候,不是在你工作的時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結束以後。這時你的想象力開始天馬行空,使你把每一個細節都加以誇大。你的思想不受控制,上下縱橫,到處衝撞。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碌起來,去幹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這個道理很簡單,許多人都知道,大家也是這麼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曾在火車上遇到一對家住芝加哥的夫婦。他們的兒子在珍珠港事變的第二天參加了陸軍,母親每天因為擔心兒子的生命安全,寢食難安,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我問她,後來是怎麼克服憂慮的呢?她說:“我讓自己忙著。”她先把女傭辭退,自己做家務,可這沒什麼效果。“原因是,我做家務時基本上是機械化的,完全不用腦子。所以當我鋪床、洗碟子的時候還是一直擔憂著。我發覺自己需要換一種工作方式,使我在每天的每一個小時都讓整個身心忙碌不停。于是我到一個大百貨公司去做售貨員。”

  “這樣一來,”她說,“周圍都是顧客,他們問我價錢、尺寸、顏色等問題,我沒有一秒鐘的休息時間。晚上,我只想如何才能讓雙腳放松一下。每天吃完晚飯後,我倒頭便睡,既沒有時間,也沒有體力再去憂慮。”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