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喬治五世,在他白金漢宮的房里挂著這樣一句話:“不要為缺失的月亮而哭泣,也不要為已經發生的事而後悔。”叔本華也說:“順從,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顯然,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而我們對周圍環境的看法才能決定我們的感覺。
我們能忍受災難和悲劇,甚至戰勝它們。我們內在的力量堅強得驚人,只要我們肯加以利用,它就能幫助我們克服一切不幸。
已故的布斯·塔金頓總是說:“人生遇到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忍受,只有一樣不能,就是瞎眼。那是我永遠也無法忍受的。”
然而,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他的視力減退,一只眼幾乎全瞎了,另一只眼也快瞎了。他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塔金頓對此能怎麼辦?他自己也沒想到會這樣,不過他還是樂觀如故,甚至還能運用他的幽默感。當那些大黑斑在他眼前晃動時,他會說:“嘿,老黑斑爺爺又來了,今天天氣不錯,不知道它要到哪里去?”
塔金頓完全失明後,他說:“我發現我能承受視力的喪失,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事情一樣。要是我五個感官全喪失了,我想我也能承受。”
為了恢復視力,塔金頓在一年之內做了12次手術。為他動手術的就是當地的眼科醫生。他知道無可逃避,所以唯一能減輕痛楚的方法,就是坦然地去接受它。他拒絕住在單人病房,而住進大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他努力讓大家開心,動手術時他依然談笑如故:“真是不可思議啊,現代科技的發展,連這樣精確的手術都能做了。”
一般人如果要是動了12次以上的手術,恐怕早就變成神經病了。可是這件事教會塔金頓如何忍受,這件事讓他認識到,生命所能帶給他的,沒有一樣是他不能承受的。
我們不可能改變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次,我拒絕接受我預料到的不好的結果,我一連好幾天睡不好覺,痛苦不堪。我沉浸在痛苦中,經過一年這樣的自我虐待,我終于接受了我早就知道的不可能改變的事實。
惠特曼曾有詩句:
要像樹和動物一樣,去勇敢面對黑暗、暴風雨、饑餓、愚弄、意外和挫折。
我並不是說,碰到任何挫折時,都應該順從,那樣就成為宿命論者了。不論什麼時候,只要還有一點希望,我們就要奮鬥。但是如果事情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那麼,為了保持理智,我們就不要再杞人憂天了。
已故的哥倫比亞大學赫基斯院長曾經寫過一首打油詩當做座右銘:
天下疾病多,多到數不清;有的可以救,有的治不好。
如果還有救,就該把藥找;要是沒法治,幹脆都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