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的助手乘飛機去波士頓參加了一次非比尋常的醫學實驗,實驗是關于應用心理學的,實驗對象是一些因憂慮而得病的人。病人中的大多數是精神上受到困擾的家庭主婦。
早在1930年,約瑟夫·普雷特博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來波士頓醫院求診的女性患者中,有很多人生理上根本沒有問題。有個女性患者的兩只手由于關節炎而不能活動,另一個患者因為患了胃癌,痛苦不堪,其他人有頭疼的、腰疼的,都是長年發作,無法制止。
但經過檢查後,這些婦女生理上完全正常。專家們猜測是她們的疾病是源于心理上的問題。
普雷特博士認為,叫她們“回家去把這件事忘掉”不管用。于是他創立了這門“應用心理學”的實驗班,希望幫助她們根治心理上的疾病。
對于這種方法,醫學界一開始並不相信,結果卻出人意料,這個班開設18年來,醫好了成千上萬的人。有些病人在這個班上了好幾年課,幾乎像上教堂一樣虔誠。我的助手曾和一位上了9年課的婦女談過。據她說,她一開始以為自己有腎炎和心臟病,她為此感到焦慮、緊張,有時甚至突然看不見東西,于是她擔心自己會不會失明。可現在她身體狀況良好,雖然已經有了孫子,可看上去只有40多歲。
這個班的醫藥顧問羅絲·海芬婷大夫認為,減輕憂慮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你信任的人傾吐心聲。
我的助手證實了這一點。他親眼看見,有一個婦女在說出她心里的憂慮之後,突然感覺徹底解脫了。她之前有很多家務事方面的煩惱,談話一開始,她就像一個壓緊的彈簧。
後來她一面講,一面漸漸地平靜下來了,到最後,她居然能面露微笑了。她本來的問題解決了嗎?沒有!而她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她向別人說出了心底話,得到了一點點忠告,和一點點同情。
按照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分析就是以語言的治療功能為基礎的。從弗洛伊德開始,心理分析家就相信,只要病人能夠說出來,就能夠解除心中的憂慮。為什麼呢?也許是因為說出來之後,我們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也許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可是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傾吐心聲或是“發發胸中的悶氣”,就能立刻使人覺得暢快多了。
今後,我們再碰到什麼情感上的難題時,為什麼不去找個人談一談呢?當然,我並不是說,隨便抓一個人,就把我們心里所有的委屈和牢騷說給他聽。我們要找一個值得信任的人,約好一個時間,然後對那個人說:“我希望得到你的忠告。我遇到了煩惱,我希望你能聽一下,你也許可以給我一點建議。也許旁觀者清,你可以向我提供一個認識問題的新角度。當然,即使你不能做到這一點,只要你肯坐在那里聽我說,我就很感謝你了。”
不過,如果你真的確實找不到一個人可以談一談的話,我也可以告訴你另外一種方法。
把心事說出來,就是波士頓醫院所安排的課程中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可以自由嘗試一下:
首先,準備一本空白的剪貼本,在上面你可以寫上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者是名人名言。只要你感到精神頹喪,就可以打開看一看。波士頓醫院的很多病人,都把這種剪貼本保存了好多年,她們說這種方法很有效。
其次,不要太吹毛求疵。不錯,你的丈夫確實有很多缺點。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他是個聖人的話,恐怕他根本就不會娶你了。我們學習班上就有一位婦女,通過反思,意識到她自己就是一個專門苛責別人、愛挑剔,還常常拉長一張臉的妻子。她發現了這一點後,大吃一驚,然後把她丈夫所有的優點列舉出來。她所列的那張單子很長呢。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婚姻很不幸,不妨也試試這種方法。也許,在所有優點之後,你會發現他正是你希望遇到的那個人呢。
再次,要對你的鄰居感興趣。對那些和你在同一個社區里共同生活的人,抱有一種很友善的態度。有一個很孤僻的女人,覺得自己非常“孤立”,一個朋友也沒有。有人勸她試著把她下一個碰到的人做主角,編一個故事。于是,她開始在公共場合為她所看到的人編造故事。她假想那個人的背景和生活情形,試著去想象他們的日子過得如何。後來,她就開始喜歡上了和別人聊天。後來,她變得非常快樂,而且很討人喜歡,不再感到“孤獨”了。
然後,晚上休息之前,先安排好明天的工作順序。有些家庭主婦總有做不完的家務,她們好像永遠也做不完她們的工作,老是感覺時間不夠用。為了要治好這種匆忙的感覺和憂慮,我們建議各位家庭主婦,在頭一天就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好。結果呢?她們能完成許多工作,而且感覺不到疲勞。
最後,設法讓自己放松。緊張和疲勞更容易讓人衰老。保羅·強森教授曾介紹過許多能夠讓人放松的方法。生理上的放松更能讓人入眠。
作為一個家庭主婦,一定要懂得如何放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