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繡架

時間:2012-08-01 10:0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屋後菜園,是媽媽的繡匾。

  紫竹的籬笆,圍起一小塊藍藍的天,媽媽常在這里飛針走線。

  在籬笆邊繡一叢扁豆花。蝶來翩翩,花瓣般的偶爾歇在菜芯蔥尖。菜園里的嫩色不會因時光流逝而蒼老憔悴。

  午後或傍晚,媽媽總是適時調整線色,在她的繡架上,每一片菜葉都是當令的怡紅快綠。

  這是塊好看又好吃的繡匾,媽媽的浪漫都實實在在地繡在上面。每一件都是媽媽的寶貝,這綠的一畦是翡翠,千金不賣;紅的是紅寶石,串起來挂在檐前晚上燈也不需點;那里是紫水晶,貴客來了,正好上桌面。

  媽媽的寶貝誰來買都不賣,若你是真的喜歡,送你一籃回去嘗嘗鮮。

  桌上的菜每天都是活的,隔三岔五地換著新鮮。菜是好吃,菜園也是好看,可媽媽那麼忙,好怕她累著。媽媽卻總說:“這是農家的本分,看著菜在自己手下一天天長是件很開心的事,再說這收拾菜園是很簡單的事,不會很累的。”

  的確,松土,上肥,挑水,澆園,是很簡單,可是如今手頭闊綽的鄉下,多少菜園里的荒草已沒了人煙?不再種菜的農家也許有的是買菜吃的錢,但看著他們的曾經青蔥碧綠的菜園被草荒蕪,我心里有異樣的傷感。

  正如越來越多的農家用上了煤氣灶,柴灶漸漸成了擺設。以後恐怕有一天會再見不到鳥兒歸巢、羊兒歸廄時,小村上炊煙如霧如詩的一派融融人間煙火的鄉村暮景;恐怕炊煙裊裊的曼妙之姿,只能在字典里找到了;還有那上山打柴,幫媽媽燒火,在炭堆里煨番薯、爆豆子的童心童趣,恐怕也再不會有。

  菜園和柴灶的隱退是文明的進步,是經濟水平提高的體現——這是堂皇的大道理,然而這樣的鄉村總讓人覺得缺少點什麼。

  所以,我偶爾也到媽媽的菜園里看看,幫忙遞遞“針頭線腦”什麼的。雖然媽媽是循著她的本分,我是因著懷舊,但不同的“政見”並不影響媽媽繡架上蔬菜的蓬勃長勢。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