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沉迷

時間:2012-09-04 16:5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嫉妒之光來得又快又急,出乎意料。當時我身處一個極為新奇的地方:從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出發駛往溫哥華島的一艘巨大遊輪上。遊輪一路西行,我們告別了陰雲密布,迎來了艷陽高照。我的妻子和我心里充滿了對島上歡樂一日遊的各種期待,而且還在咖啡售賣機里買到了兩杯味道相當不錯的咖啡。我們坐在一個小圓桌旁,輕啜咖啡,不時凝望著佐治亞海峽周圍的小島;一切都非常完美。不過這時我的眼睛瞟到了隔壁桌子。那里坐著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急切地注視著他爸爸的臉,聽他用激動的語氣念著《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那一天是2005年7月16日。八個小時之前,也就是頭一天的半夜,這本書才剛剛公開發售,而我的那一本在好幾天之後才被送到我渴望的手上。

  也許有人會說,那個孩子是在聽別人給他讀,而不是自己看—在我看來,兩者差別不大——他身上有一種東西是我想要的。我說這句話,指的並不是他正在急切地追尋哈利的又一次冒險歷程,而是他正在經歷的一種強大而又奇妙的感受:他正沉迷在一本書中。就像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K 所寫的:“專注可以讓你獲得酒神狂歡式的體驗,在舊時代人們用一個美好的詞‘入迷’來形容這種體驗—完全被吸引,專心致志,全神貫注,也許甚至‘魂兒都被吸進去了’—它會帶來生命中最深的快樂。在學者的書房,在木匠的車間,在愛人之間的牽絆中,都有這種快樂。”那個男孩是真的入迷了,完全沉浸在那個故事里,魂兒都被那個故事帶走了;余下的世界,即使是海上燦爛的朝陽、海峽周圍散布的小島,對他來說就像不存在一樣。只有那些真正體會過全身心投入在其他美好事物上面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精力用錯地方意味著什麼;只有明白擔心帶來的焦慮是什麼滋味,我們才會避免再次體會。

  為什麼專注力值得培養呢?不只是因為它對你有好處,或者(就像加拉格爾說的)它可以幫助你“組織你的世界”,而是因為這種入迷的感覺會讓人有深深的心滿意足之感。這實際上就是興致的全部所在,就是興致的最終目的。我甚至認為,當華萊士在說如果沒有專注力,沒有選擇關注哪些內容的能力,我們就會“一敗涂地”時,他腦子里想的就是這種滿足感—因為畢竟,沒能力作出這種抉擇的人也湊合著活過來了。按照我們衡量成功的大部分標準,他們的人生是成功的。但是他們缺少一些東西,一些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從來都不知道沉迷是什麼樣的感覺。

  在他的精彩組詩《教規時節L 》中,奧登描繪了這種幸福的狀態:

  你不需要憑一個人在做什麼

  來了解他是不是在度假,

  你只需要看他的雙眼:

  廚師配置醬汁,

  外科醫生劃下細微的切口,

  職員填寫提貨單,

  他們都有同樣入迷的眼神,

  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物。

  那種目中無他物的神情

  是多麼美妙啊!

  在奧登看來,正是這樣的精神創造了人類文明。“應該建造紀念碑,應該吟唱讚歌,送給那些無名的英雄們”,那些最先忽略“欲望女神”的英雄們:

  忘記吃午飯,

  為了做出第一塊薄石片的人;

  堅持獨身,

  一心收集貝殼的人。

  要不是他們,

  哪里會有今天的我們?

  “欲望女神”指的是——就像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一樣——掌管我們的欲望、我們的本能和內心渴望的女神。有時候我們可以神奇地克制這些欲望。奧登覺得“做出第一塊薄石片的人”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他對工作如此投入,竟然忘記了吃午飯;他並沒有作這個取舍的決定,他完全沒有注意到肚子咕咕叫的聲音。他的眼睛非常專注地盯著眼前的東西。

  也許還有一些更美麗的東西,那就是我們達到這種“目無他物”狀態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度假,而是因為我們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也就是說,我們入迷純粹是因為喜悅和快樂。這就是“讀者”區別于“讀書的人”的特別之處。沉迷于一本書的感覺真的會讓人上癮:已經體驗過幾次這種感覺的人想再次體驗,而且想充分體驗,他也許會請求一個朋友把他那該死的黑莓手機藏起來幾個小時。

  近代人物中最符合奧登那個“做出第一塊薄石片的人”的形象的,要數英國激進派代表人物威廉科貝特K 。科貝特出生于1763年,是一名工人的兒子,他少年時期曾在里士滿附近的一個大莊園做園丁。有一天,他休假,就打算去國家植物園看看,不過在半路上,他在一家書店的櫥窗里看到了一本喬納森斯威夫特L 寫的《一只桶的故事》,定價三便士。“書的名字非常奇怪,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帶了(三便士),但是那樣的話,我就沒錢吃晚飯了。”他買下了那本書,然後立刻沉浸其中—雖然書中的很多引經據典之處他都似懂非懂—一直看到天色太暗,看不清字他才罷休,完全沒注意到肚子已經餓得發痛。後來他把那個時刻稱為“智力的新生”:從斯威夫特的諷刺作品中,他找到了社會良知的典范,以及對各種殘酷行為的憤怒,而且他還看到了文字在抒發和表現這些憤怒方面起到的作用。這本書對他的誘惑促使他自願放棄晚飯,來換取一覽此書的機會;在他讀這本書的時候,書的強大魅力使他無視饑餓和黑暗的存在。他“入迷”了;任何一個經過他身邊的人,都應該能認出他那種“目無他物”的神情。M  

  在回憶錄《讀書毀了我》一書中,琳內沙倫施瓦茨K 記錄了她第一次讀書的經歷。“我以為閱讀能夠改變我的人生,或者說至少能教會我怎麼生活。它的確教給了我一些東西,很多東西,但是並不是當時幼稚的我所期待的那些東西……如果不是閱讀毀了一個女孩,它也就不會拯救一個女孩了。”這些話也許欠缺一些合理的背景知識介紹,不過科貝特的人生的的確確是被斯威夫特的書改變了。在《神曲》中,但丁在地獄的第三層遇到了一個叫弗蘭切斯卡的女人,她說,不管怎麼樣,她的人生,還有她的情人的人生,都被一本書毀了。L  

  但是不管怎麼樣,施瓦茨說的下面這句話是絕對沒錯的:“閱讀教給我們的,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怎樣安靜地坐上很長時間,並且正視這段時間。我們充滿活力、全身心投入這種令人興奮的精神活動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死亡,也忘記了生命中那些不快和痛苦,完全沉浸在永恆的現在和此刻的快樂當中。”沒有什麼經驗比這些更為寶貴,也更為重要了,因為我所描述的這種全身心投入地閱讀一本書的過程,就是跟這本書聯合起來戰勝時間的過程。你正在讀的那本書—或者說你正在讀的任何東西—會成為你的同盟和重要支持者,幫助你宣告對自我空間的所有權,並驅逐任何試圖控制你的意識的那些力量。再次引用華萊士的話:“學會如何思考實際上意味著學會如何控制你的思考形式和思考內容。這意味著你要非常清楚應該選擇關注哪些內容,並選擇怎樣從實踐中構建信息。”用“閱讀”來替換這句話里的“思考”和“想”,意思就很清楚了。

  我想,在這里我應該插入一段,對那些試圖代表我們來支配時間的所有科技大肆抱怨一通,它們不僅要決定我們應該做什麼,甚至還決定我們應該什麼時候做:響個不停的電話鈴聲,更為安靜但卻(對大多數人來說)更為頻繁出現的新文本,新的音樂,更多的新郵件,更新過的網絡信息……我可以這麼大罵一通。但是說真的,培養注意力對人類來說一直都是個難題:只要有人看書,就總會有人因為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感到沮喪,這是人類的天性。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