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判斷,評判,行刑

時間:2012-09-04 16:5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以及讀完之後,我們會對一本書進行評判。當然有時在閱讀之前:我們可能只是有一點兒興致去閱讀一本書,因為我們已經對它事先有了一些評價,這也許是根據它的作者或者它的體裁和風格,也可能是因為一篇評論文章或者是一位朋友的推薦。這樣預先作出的評價通常是可以修改的,而且實際上我們對一本書的評論一般來說就是在表達我們對預先的評價所作的修改:“我對這本書非常失望”或者是“它比我預想的要好得多”。出于自願的閱讀通常是帶著一個讚同這本書的假定觀點,哪怕這種假定觀點只是“你肯定不會像我第一遍讀的時候那麼糟糕”。

  有些批判性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讓我們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我所知道的最好的閱讀評判標準來自我們的老朋友奧登,他優雅地總結了他一生中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然後將其概括成一句明確有效的話:“對一個成年讀者來說,對一本書可能產生的決定意見有五種:我能看出這本書很好,而且我喜歡它;我能看出這本書很好,不過我不喜歡它;我能看出這本書很好,而且雖然目前我不喜歡它,但是我相信堅持讀下去,我會喜歡上它的;我能看出這本書很爛,不過我喜歡它;我能看出這本書很爛,我也不喜歡它。”

  注意奧登把客觀行為跟個人喜好的認知分別列了出來。至少在短時間內,你無法確定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某種東西:如果你誠實的話,你只能了解這種東西是什麼樣的。而奧登在這里鼓勵人們誠實,尤其表現在承認“我能看出這本書很爛,不過我喜歡它”這種決定意見的存在,並且沒有表示反對。我們每個人在某些時候總會有這種意見,但是警惕派的批評家們可能最終會把這一條剔除,同時假裝它並不存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奧登並沒有列出這條選項:“我能看出這本書很爛,而且雖然目前我喜歡它,但是我相信堅持讀下去,我會變得不喜歡它的。”這說明奧登並不是一名警惕派成員:雖然他展望了智力的發展和變化,但他並沒有將這些發展跟獲得更強的反對能力聯係在一起。他相信“堅持讀下去”是一種閱讀美德,他希望這種堅持能夠指引我們獲得積極的評判能力和閱讀品位,這樣我們才能最終從我們認為好的書中獲得樂趣。奧登並不想讓我們鄙視“爛”書,他只是希望我們能盡可能多地欣賞好書。

  不過,他也意識到沒有人對所有書都是來者不拒的,這就是為什麼他要列出一條選項,代表那些可以看出很好並且你希望以後能讀的書,同時還有這一條:“我能看出這本書很好,不過我不喜歡它。”只是這樣,因為無論你多麼努力地嘗試,你都不可能看遍所有值得讚揚的東西。你也不應該太過強求達到那種包羅萬象的境界。在一篇書評中奧登曾經評論道:“如果一個評論家起初帶著強烈的個人喜好,最終完全超越那些個人喜好,能夠在完全不是他的‘菜’的作品里發現優點,這樣他才能有所成就。品位太窄不好,但是不是通過自我超越過程達到的寬泛的品位根本就算不上品位。”

  又一次將眾多元素濃縮成了短短幾句話。在奧登看來,一個健全的讀者在閱讀初期並不是完全開放的,而是帶有“強烈的個人喜好”:我們起初的確是局限在我們偏好的狹窄范圍內,但是要意識到這種特點時間長了就成了一個缺陷。(想想伏爾泰在《老實人》中提出的威尼斯人的罪狀:“一個多麼不尋常的人啊!”康迪德喃喃地說,“他真是對世界漠不關心!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取悅他。”)沒錯,我們的喜好是有限的,而且一直都會是這樣:我們不需要假裝,尤其是對我們自己,我們可接受的范圍比實際要廣(不過在其他人面前假裝這樣,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過的,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時候甚至還是有益的)。沒有人會從所有的閱讀活動中獲得樂趣,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做到的話,要麼是我們缺乏自我認知,要麼就是我們完全沒有品位——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欣賞能力。但是就此滿足于我們有限的接受范圍也是有害的:奧登建議的那種“自我超越”很有價值,因為它是一種自我擴張,將我們的生命體驗擴展到更大范圍,如果我們不努力閱讀我們分離出來的批判的自我所推崇的那些作品的話,我們就無法實現這些擴展。

  “人人都是評論家。”諺語這麼說,事實上的確如此,我們對自己所讀的內容都會作出評價和判斷。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我們喜歡一遍又一遍聽的故事是哪些,還有相反的,我們看一次就不想再看的是哪些。每個托兒所都會有一大堆嶄新的書,同時還有一堆(通常比前者少)廣受孩子們喜愛的快要被翻成碎片的書。作為成年人,我們的目標不是熱愛所有的,或者說盡可能多的、同類的書,而是在我們有限的自我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廣泛地閱讀書籍。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