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白駒過隙,歲月匆匆之時常會憶起年輕的往事,尋找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又或者追思那些身外的浮塵俗物。大千世界,你是一個角色、一份宿命、一場酣暢淋漓,還是寂寥的劇目?
死亡促使人沉思,為人們思考一生中所發生的一切提供了一個原生點,這就有了哲學。德國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這樣寫道:“哲學家們論證了人的尊嚴,人民將學會享有這種尊嚴,並且把他們被踐踏的權利奪回來,不是去訴求,而是把它牢牢地奪到自己手里。”
對于那些配得上“哲學家”稱號的哲學家來說,他們的職責是啟發人們的智慧,提示生活的真理,概括和總結世代積累下來的知識財富,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關于死亡,他們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觀點和做法。但哲學家也不是超脫凡俗,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們也有普通人的情感、興趣和弱點,也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每一位哲學家都是一個神秘故事的作者。
人的一生,最關心的事情莫過于生死。人從哪里來,又將往哪里去,這是一個相當具有誘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諱的話題。假如神賜給人類永生。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過去後,也許人們看到的會是這個星球上萬物腐朽,到處生活著的是臉上布滿皺紋的老者,而且注定這些還將永遠地衰老下去,永遠得不到解脫。在這樣一幅觸目驚心的畫面中,你會感到,其實死亡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對于生命的終極思索,赫拉克利特說:“死亡是醒時所看見的一切”;德謨克利特說:“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奧古斯丁說:“天主負擔了我們的死亡”;蘇格拉底說:“死可能比生更好”;伊壁鳩魯說:“死亡是和我們毫不相幹的事”;柏拉圖說:“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亞里士多德說:“神聖理性不死”;奧勒留說:“以愉快的心情等待著死亡”。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那麼面對疾病、意外,直至死亡的時候,我們又應懷有一種怎樣的心態呢?羅素說:“讓死亡的恐懼纏住心是一種奴役”;狄德羅說:“活要充實死要愉快”;克里希那穆提:“生命是與死亡攜手並進的”;王國維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季羨林說:“面對死亡不飲恨不吞聲”;梁漱溟說:“不求生,不求死,順其自然”;盧森堡說:“我願成一支兩頭點燃的蠟燭”;韋伊說:“生于他人的苦難死于自己的痛苦”;波伏娃說:“死是人比神更強大的地方”;莎樂美說:“愛的神秘比死亡的神秘更偉大”;桑塔格說:“死亡是對人性的否定”;海倫·聶爾寧:“安然告別摯愛美好人生”;法拉奇說:“沒有後代而死等于死了兩次”;薩特說:“人的死亡和出生一樣是荒謬的”。
其實,我們在何時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我們知道死亡會來臨,我們等待著它。在等待死亡的過程中,如何活得更充實、更浪漫?當一個人有能力時,可以選擇自己的死亡方式,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人活著,就要認真地活;人走了,便要灑脫地走。只有坦然面對生死,超越生死,才能使你的一生變得豐富而長久。真正屬靈的人,都是真正活在永恆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