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6年的一天,一個面帶憂傷的青年默默地站在一棵無花果樹下,一邊用手擦去臉上的淚水,一邊喃喃自語:“主啊!你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你的發怒?請寬恕我過去的罪惡。”他的哭聲回蕩在整個花園上空,不遠處的長椅上坐著他的朋友,朋友在默默地為他祈禱。忽然,一個稚嫩的童音傳來,“拿起來,讀吧!拿起來,讀吧!”
他無比興奮,快速拿起一直在讀的聖保羅的著作,隨便翻開了一頁,就看到了下面的話:“不是在放縱和醉酒中,不是在自我幽閉和麻木不仁中,不是在爭鬥和嫉妒中:汝須置身于基督之上,不得為一己的肉欲和色心裝備齊當。”頓時,他的愁苦和淚水消失了,臉上散發著恬靜的光芒,心中一片寧靜。
不久,他辭去了米蘭國立修辭學教職,離開了美麗的未婚妻,放棄了優渥的世俗生活,決心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跟隨上帝。公元387年,他接受了米蘭主教安布羅斯的洗禮,正式成為一名基督徒。
這位青年,就是被稱為教會博士的奧古斯丁,人們為了尊敬,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一個字——聖奧古斯丁。
他的一生在這一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他是一個放蕩的青年,一個狂傲智巧的雄辯學家,一個誤入歧途的摩尼教徒;之後,他成了一個虔誠的主教,一個謙卑睿智的神學家,一個尋求上帝真理的基督徒。他的改變,被認為是一個奇跡。他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而這個人的一生也影響了之後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史。
聖奧古斯丁(354—430)出生在羅馬努米底亞省(現在的阿爾及利亞)的塔加斯特城,他的母親聖莫妮卡(後來被封為聖者)是位基督徒,他的父親帕特里西亞是位異教徒。塔加斯特位于離突尼斯不遠的高地平原上,這里是羅馬帝國的領地,雖然他生活的周圍是羅馬式的奢華,但這樣的奢華正在沒落中,敵人不斷侵犯著羅馬帝國的邊界。到他中年的時候,羅馬本身已落入哥特人之手,等他到老年時,整個西方世界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7歲時,父親把他送進當地的學校,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初等算術,他有著很好的學習天分,卻天生頑皮,不讀書,逃學,四處遊蕩。
12歲時,奧古斯丁前往馬都拉城,學習古典文學和修辭學。他對拉丁文情有獨鐘,尤為推崇拉丁詩人維吉爾,迷上了維吉爾的長詩《埃涅阿斯》,並為狄多的失戀自盡而流淚,感慨于那一句“狄多的香消玉殞,以劍自刎”。
很快16歲的青春期來臨,恰巧當時家里經濟條件太拮據,他不得不休學。在家里閒來無聊,就和當地的痞子一起在街上遊戲,還常常偷竊,並以此為樂。他也不是想享受偷來的東西,只是覺得刺激,罪惡在他的肉體中悄悄滋生了。
在家鄉遊蕩了一年之後,父親省吃儉用,東挪西借,湊夠了他復學的費用,把他送往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和哲學。但不幸的是,用心良苦的父親沒有等到學業有成的兒子歸來,就去世了。在去世前,父親接受了洗禮。
作為迦太基城一名16歲的少年學生,聖奧古斯丁是一個典型的羅馬酒色之徒。他感受著受羅馬風俗影響的迦太基奢靡腐敗的生活,也深深地陷入到這種紙醉金迷中。很快奧古斯丁就成了愛的俘虜,他和一個迦太基女子同居,並且有了孩子,生活很美滿。雖然當時的羅馬帝國正逐漸走向衰敗,但學術空氣依然非常濃厚,奧古斯丁憑著天賦很快融入到了這個圈子中。此時的他聰明而且也很努力,他崇拜柏拉圖,稱他為“半神半人”,後來他還把很多柏拉圖思想融入了基督教教義。他開始思考善惡問題,在奧古斯丁那里,因為親身的經驗,一直不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來思考,他不停地問自己:自己的罪惡從哪里來?
這時,摩尼教給了他這個問題的答案,使他深感滿意。摩尼教,是當時在非洲影響很大的宗教,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是結合基督教和東方宗教而成的一個宗教。他也受其影響,加入了摩尼教,並且熱心傳教。
公元376年,完成學業後,22歲的奧古斯丁成為迦太基城的修辭學教授,他也被學生稱為“最聰明的教授”。因為很多人認為很難的問題,在他那里都不成問題。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范疇論》,很快便讀完了,而且還能舉一反三,條理清晰地給別人講解,而當時這本書被很多迦太基的雄辯術教授們所推薦,並且都認為是很難讀懂的,這一點不能不讓人驚訝。在26歲時,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論美與適宜》,這本書因提出“美就是適宜”的美學思想,而轟動全城。
雖然奧古斯丁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他對自己的教書生涯並不是很滿意,因為當時的迦太基學生太過放肆,根本無視老師的存在,上課從不敲門,課堂上亂作一團,他實在無法忍受,打算辭去教職。恰好,他的一個朋友幫他在羅馬謀到了一個教職。很快他就來到了世界的中心——羅馬。但羅馬也沒有留住他的腳步,在大病一場後,他開始在家里招收一些學生,但這些學生看他是異鄉的老師,就聯合起來欺負他。他們往往串通一氣,突然轉到另一個教師那里,目的是賴掉學費。這樣的行徑,讓奧古斯丁極為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