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伊壁鳩魯出生于靠近小亞細亞西岸、四季常青的薩摩斯島,父母都是雅典人。他天生聰慧,14歲開始學習哲學,曾在雅典接受軍事訓練兩年,也曾就學于柏拉圖學派的潘菲勞和德謨克利特學派的西芬尼等人,並熟悉亞里士多德和阿納克薩哥拉斯等早期哲學家的哲學,但後來這些人都成了他的敵人。他在小亞細亞各地講學5年,繼承、修正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義哲學,他宣稱快樂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則,他相信感覺,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感覺主義者,他曾說“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幹的事情”。
公元前306年,他輾轉回到雅典,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了一座花園辦學。他的學園大門上醒目地寫著:賓至如歸,樂為到善。在校門口迎候客人的是水罐和面包。
這個學生群體的生活非常簡樸,一日三餐主要是水和面包,但伊壁鳩魯覺得很滿意。他說:“當我靠面包和水而過活的時候,我的全身都洋溢著快樂;而且我輕視奢侈的快樂,不是因為它們本身的緣故,而是因為有種種的不便會隨之而來。”這個群體的日常開銷靠的是自願捐助。一次,他在給一個朋友寫信時說:“請你給我送一些幹酪來吧,以便我在高興的時候可以宴客。”又寫給另一個朋友說:“請你代表你自己和你的孩子們送給我們一些為我們神聖的團體所必需的糧食吧。”盡管生活如此貧困,他還是感到很快樂,他相信這是真正的快樂,因為他認為“當我們說快樂是最終目的時,我們並不是指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的快樂,而是指身體上無痛苦和靈魂上無紛擾”。
春去冬來,花園里樹木參差、百花爭艷,一陣陣笑聲和掌聲傳來,偶然也會有些許的爭論聲,有男有女,有數學家、哲學家,還有奴隸,徜徉在百花叢中,聽著老師伊壁鳩魯的教誨,並將他的學說廣泛傳播于希臘—羅馬世界,使他的聲音綿延了近4個世紀。他的學校被人稱為“伊壁鳩魯花園”,他的學生被稱為“花園哲學家”。
他不喜歡被人約束,為了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辭去了雅典商業界的工作,把自己從政治牢籠中釋放出來。雖然掙錢少了,但他覺得無比幸福,因為他獲得了他的自由。他在園子里種一些供廚房用的蔬菜,平時吃的也都是新鮮的親手種的蔬菜,沒有大魚大肉,但是有味道、有營養。朋友都說他生活過于簡樸,他卻說:“ 聰明人挑選食物不求量多,而求可口。”這和當時雅典世俗的價值觀大相徑庭,他就是這樣特立獨行的人,家徒四壁不必汗顏;黃金萬兩無可炫耀。這是伊壁鳩魯快樂清單的第二條——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