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七節 亞里士多德:神聖理性不死(一)

時間:2013-04-17 10:59   來源:中國臺灣網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漫步在這茂林花海中,身邊圍著十幾個年輕人,他們或圍坐在小溪旁,靜靜地聽老者說話;或大聲爭論,然後傳來朗朗笑聲。這是公元前320多年前的雅典城郊外,人們經常看到的一個場景。

  “老師,您再講講‘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老人笑了笑,若有所思,然後緩緩地說道:“我們希臘人有句很有趣的諺語,如果你的錢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錢又在你的錢包里,那麼,你的錢肯定在你的口袋里,這不正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三段論’嗎?”

  雅典人都知道,這是呂克昂學園高級班的學生在聽老師亞里士多德講課呢。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基拉,這是希臘的一個移民區,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個醫生,因為醫術高明而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指定為宮廷禦醫,家境也因此逐漸殷實、地位也日漸顯赫起來。父親希望子承父業,所以從小就讓他學習醫術。父親嚴格的要求和實踐訓練使他從小就形成了注重事實、尊重事實的性格。在對醫學的不斷學習中,他開始關注生命的奧秘,繼而引發了他對生物學以及整個自然界的強烈興趣,尤其是哲學和數學。

  公元前367年,馬其頓王國的宮廷中正在進行著慘烈的奪權鬥爭,風華正茂的亞里士多德,離開馬其頓,來到了雅典最著名的學校之一——阿卡德米學園求學,師從柏拉圖。而另一所有名的學校則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創辦的修辭學園。

  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仰慕已久,可是讓他掃興的是入學後恰好趕上柏拉圖到西西里島去訪問,無緣第一時間相見。

  不久,柏拉圖訪問歸來,在學園中看見一個舉止溫文爾雅,穿著華麗的學生在樹下專心地看書,柏拉圖很生氣。雖然學生在看書,但他認為這是在惺惺作態,他認為注重打扮的人永遠都做不好學問,于是,他走到亞里士多德面前,嚴厲地對他說:“一個追求真理的青年人是不應該過分地打扮自己的。”亞里士多德抬起頭,語調柔和地說:“糟糕的服飾不能給我好的心情啊。”柏拉圖無奈,只好聽之任之。事後,亞里士多德才知道自己頂撞的竟然是自己的導師。

  也許第一次的針鋒相對預示了這對師生以後生活中的無盡爭論。

  柏拉圖認為數學會讓人產生智慧,能把人的心靈帶向真理,還能把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到哲學的高度,所以非常重視數學學科。雖然這是導師的觀點,但亞里士多德卻沒有盲從,兩人還經常因為學術觀點不同而產生爭執。

  公元前360年,阿卡德米學園和修辭學園展開了一場聞名全城的大論戰,基于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師生間不同觀點的碰撞,兩個學園的學生也互不理解,常常以已之長,攻彼之短。這次是蘇格拉底的學校批評了柏拉圖的學校崇尚虛談,無益于政治和法律等實際事務。

  這場論戰,讓亞里士多德出盡了風頭,他寫了《格里努斯》、《忠言》等對話,有力地批判了蘇格拉底的學校過分注重實用,使得理論思想貧乏。亞里士多德的口才好、論證清晰、說理透徹,為阿卡德米學園贏得了榮譽。他一時成為學校里的風雲人物,連柏拉圖都稱讚說:“我的學園可分成兩部分——一般學生構成它的軀體,亞里士多德構成它的頭腦。”可是,柏拉圖又說:“要給亞里士多德套上韁繩。”意思說,亞里士多德非常聰明,思維敏捷,不同常人,但如果不嚴加管教,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