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節 塞涅卡:只有在死的條件下才能得到生(二)

時間:2013-04-17 10:45   來源:中國臺灣網

  自古以來,哲學家們都提倡儉樸的生活,有些人衣著襤褸,行為乖張地招搖過市;有些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席地而臥……這些人不顧眾人的目光,我行我素。他們渴求的是什麼呢?   

  作為政治家的塞涅卡,富裕並善于與帝王周旋;作為斯多噶派哲學家的塞涅卡,擁護自我節制和儉樸生活的美德。政治家形象與哲學家形象之間存在著的矛盾也讓塞涅卡很困惑,于是他的做法是一種把哲學應用于實際生活的嘗試。

  他們每隔一段時間,便要過好幾天艱苦的生活:吃最難以下咽的食物(其實不過是大多數奴隸和窮人所吃的);穿粗布衣裳;做一些苦累難忍的工作……他悄悄地問自己:難道這就是人們所害怕的嗎?

  有一天他終于領悟到:蒼茫的荒野里,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放棄了自己生活的軌跡,都要和別的生物一樣了,我們自己和他人肯定在一些地方存在著區別。但是,這些並不影響生活的平衡與和諧。而且,我們以我們的精神而存在,並不應該被那些所謂的財富和地位所影響。當然,那些視銀器為陶器的人很偉大,可視陶器為銀器的人也無可厚非。然而,某些人一聽到財富兩個字就怒目呵斥,宣稱不屑聽到銅錢的響聲,這才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現。 

  作為帝王之師,他享盡榮華富貴,比大多數人都有優勢努力嘗試把自己的觀點付諸實踐。

  尼祿登基五年後,本性暴露,殘暴荒淫,甚至毒死了自己的母親。塞涅卡失望至極,他的哲學思想在這個學生那里毫無用處,公元62年他向尼祿請求退休,但尼祿不準。

  兩年後他又一次請退,尼祿殘忍地收回塞涅卡任職期間得到的大部分財產後準許他離開。公元65年,在塞涅卡的侄子——詩人盧坎謀刺尼祿事件敗露之後,尼祿終于找到借口逼迫未曾參與此事的塞涅卡自殺。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