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涅卡有句著名的格言,叫“一個人必須不斷地想到死”。意思是說:人是很脆弱的,每個人都有一死,但很多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把所有計劃都推遲到明天,甚至打算在很少有人活到的五六十歲的年紀再開始自己的生活。結果在那之前的時間,都是以種種無聊的方式來打發,把時間消磨在無根由的懊悔、愚蠢的歡娛、貪婪的欲求以及上流社會上,終日無所事事。這種對死亡毫無意識、對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生命也就最短促。
大多數人俗務纏身,整日忙碌,終其一生,並沒有屬于他自己的時間,比那些只知道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好不了多少,所以他們真正的生命只有短短的數年而已。就連做研究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生活,比如有人研究《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哪本書先寫出來,誰是做這事或那事的第一人,等等。他把這個叫做“了解無用事務的徒勞的激情”。
那麼什麼樣的生命才是長久的呢?只有那些認識到“只有在死的條件下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這個真理的人才能活得從容長久。
他堅信人的靈魂的不死性,他說:“當把人和神的混合體分離開來的日子到來時,我將把身體留在這兒,留在我曾經發現它的地方,然後到神那里去。”既然人的死亡就是靈魂擺脫身體的囚禁到神那里去,那麼人所恐懼的終點這一天就是他成為永恆的誕生日,所以,人的塵世價值就在于它是我們走向天國存在的一種過渡,是我們達到天國存在的一種準備。他說,在進入塵世的生時,因為你沒有知識或經驗,降生到世而哭,是可以諒解的,但是當新的誕生的時刻到來時,我們在意識到這意味著擺脫肉體的囚禁到神那里去後而不能堅定地面向它就不可理解了。只有死才是生的自由的保證。
這是塞涅卡的死亡觀,也是他的人生觀。雖然他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完全獻身于哲學的簡樸生活,他讓尼祿賞給他金錢、土地、花園、房屋等,但他是按照自己的死亡學說而死的。
公元65年,當他被冤枉牽連進刺殺案中,尼祿讓他自殺時,他毫不猶豫地用刀切開自己的腕部,毫無辯解。受傷的塞涅卡,對趕來的妻子以及聚來的眾人進行了最後一次旁徵博引的死亡哲學演說。聽得他的妻子寶琳娜也絕望了,也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塞涅卡阻止道:“我已經給你指出了安詳生活的道路。你偏愛死亡的榮耀。我不會不給你這樣一個高尚的典范。”皇帝的衛士把她捆綁起來,終于阻止了寶琳娜自殺。塞涅卡這時雖然奄奄一息了,但仍有氣息,他求給他毒藥,但毒藥已經不管用,因為他的四肢已經冰冷僵硬,他的身軀不受毒藥的作用。因此,他被帶入一個浴室,讓蒸汽悶死,最後被火葬,沒有任何葬禮儀式。
這時他正像他自己所說的對死亡是渴望的,死亡讓他到神那里去,成為永恆的誕生。他指向了他的意志,甚至在他財富和權力達到頂峰時,他也在思考他生命的結束。
塞涅卡對死亡的希冀和渴求的態度,為以“死亡的渴望”為基本特徵的中世紀死亡哲學的先聲,對中世紀死亡哲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恩格斯曾把他稱做“基督宗教教義的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