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我覺得自己從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孩子走到今天,一直是運氣不錯。
首先是遇到了一個好太太,然後,四個孩子都大學畢業讓我覺得他們很替我爭氣。
而且,最重要的他們都像我一樣特別地重鄉情,重親情,對家鄉一往情深。
每次我回來,如果不同行,太太必定要忙上十天半個月,幫我給家里的人買禮物,孩子們也個個有力出力,有錢出錢。
要知道有些老兵在臺灣成了家的,偶爾地回來看看還可以,經常往回跑,臺灣的太太和子女就會不高興,甚至還千方百計阻擋,這種家務事兒,有時候,讓一些欲回家而不能的老兵特別傷心。
去年,我有一個同鄉,便是因為要回大陸與臺灣太太鬧了點別扭,而子女也不站在他這一邊,搞得很孤立的老頭兒竟上吊自殺了,其實這種事在臺灣也不少見。
本身這就是一個需要溝通的事情,但有些人就是很難理解那種背井離鄉的痛苦。老兵們在外面風風雨雨四五十年,好容易有機會往家鄉跑跑,這已經是人之常情,雖說有些經濟問題也很現實,可他們這麼多年的罪都受過來了,真不應該在晚年再讓這些老兵為難,所以,在這些問題上,我太太和孩子們做得真的讓我沒有話講。
現在我每年會在家鄉住半年,再回臺灣住半年。雖然我已經是快70歲的人了,可在去臺的那些老兵當中,我還算個年輕的。所以,有些事我經常來回替他們跑跑。
尤其是香港已經回歸了,臺灣我相信這也是遲早的事情。抱著這個美好的願望,我回到臺灣也閒不住,經常在臺北、桃園、楊梅、彰化、臺東等跑跑,聯絡一下同鄉,準備成立黃島同鄉會,大家有時間多聚聚,也為祖國統一做點實事,這是我晚年的惟一願望。
這次我和太太回大陸給母親上過一周年的墳以後,再回臺灣,我的兒子便要結婚了。
我已經跟兒子說好,讓他結婚以後先到青島老家來祭祖,拜過爺爺、奶奶的靈位,見過家中的親人才可以到國外去度蜜月。
兒子很孝順,也很理解我的心情,一個17歲便背井離鄉,59歲才重新回到親娘身邊的老兵,能有今天已經是不錯了,為此,我覺得挺滿意。
我兒子的未婚妻,雖然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姑娘,但是,她對我的鄉情也能夠理解和接受。每次從家鄉回臺灣,她都會和我兒子來機場接我,一路上老家長老家短問個不停,她這種懂事和認同感讓我覺得特別地欣慰。
以前覺得思鄉盼歸只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感情,可從兒女身上,我看到了那種永遠無法割斷的血脈,有了這種血濃于水的感情,兩岸才能成為一家。
悲劇有我們這一代人承受就可以了,但願我們的後人,再不會承受這種有家卻不能回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