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初,史蒂夫20歲了。無論他打算怎樣走一條有創意的道路,首先都要找一份工作。于是,他回到了之前工作過的公司——雅達利。
像那些我行我素的人一樣,史蒂夫穿著很有個性的衣服來到了雅達利的辦公室。他從不梳頭,也不穿鞋,甚至身上的襯衣也是臟兮兮的。當他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他就像一位印度的智者,打著赤腳,身披一件橙色的花里胡哨的長袍。同事們熱情地歡迎他歸來,而且並沒有對他的衣著感到驚奇。
史蒂夫也與沃茲重新取得了聯係,沃茲從1973年開始就一直在惠普公司工作,他曾經夢想的工程師職業已經成為了現實。當史蒂夫身在印度的時候,沃茲還在繼續做那些他喜愛的事情:設計各種各樣的電子項目,並嘗試制造他自己的電腦。他已經成功地將一臺廉價的電視接到他的電腦上,作為顯示器。他還連接了一臺便宜的打字機鍵盤,可以很容易地將信息輸 入電腦。沃茲主要的目的是造出一臺人人都能買得起的個人電腦,這臺電腦將使用最少的零件,卻能做最多的事情。那個時代的電腦只能通過一種方式輸入數據,那就是按一個特定的按鈕,關上或打開前面板的開關。這是一件相當煩人的事情。
當沃茲沉浸在惠普的工作和自己的業余愛好時,史蒂夫來找他為雅達利做一個額外的項目。當時,史蒂夫正在開發一款新的視頻遊戲──《打磚塊》,這是雅達利的創始人諾蘭布什內爾設計的。這款遊戲與《乒乓》很像,但在遊戲中,需要遊戲者“打掉”一堵牆上的磚塊。
沃茲同意幫忙,但是他白天需要在惠普上班。于是,他在夜里與史蒂夫並肩埋頭苦幹。
讓他們倍感壓力的是,這個項目只給他們4天的時間,而且要盡可能使用最少的硅芯片。沃茲不知疲倦地進行著設計,而史蒂夫則專心致志地布線、安裝遊戲所需的芯片。他們最後完成了這項工作,但是沃茲回憶說:“結束的時候,史蒂夫和我都患上了單核細胞增多症。”在一起工作的時候,兩人也會聊天,史蒂夫告訴沃茲,雅達利非常希望在他們的視頻遊戲中使用新問世的微處理器。
1974年,隨著那些足以永遠改變電腦產業格局的新發展和新突破,電子產業出現了大繁榮的景象。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出現在1974年的夏天,英特爾公司宣布他們創造出了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提高了電腦的速度和性能,並縮小了電腦的尺寸。這一微小卻有力的薄片是一臺電腦的“司令部”。它的出現也意味著家用電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成為現實。
沃茲並不是百分之百確定微處理器能做成哪些事情。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在遊戲中使用微處理器,就相當于將一臺微小的電腦安裝在遊戲里面——這一行為潛在的價值令他感到興奮、鼓舞。
其他人似乎並沒有對計算機世界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他們並不知道——或者說,並不關心——正在發生的一切。而那些生產巨大的中央處理器的公司,也固執地認為商業和工業才是小型電腦僅有的市場,他們覺得人們並不需要在自己家里放一臺電腦。
但是,那些住在硅谷的電子天才們則不這麼想。
憑借著當時所有先進的技術,一個主要由加州的電腦迷們組成的俱樂部出現了,他們和其他愛好者以及那些夢想著制造出自己的電腦的工程師分享和出售自己的創意。他們自稱為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並于1975年3月,在門羅公園中戈登弗倫奇的車庫里召開了第一次聚會。
這個最初只有30名成員的俱樂部迅速成長,很快就擁有了幾百名參與者,而他們的聚會場所換到了門羅公園里的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
一些業余愛好者單純地對這一領域和其中新的進展感興趣。在聚會的時候,他們討論那些正在制造家用電腦(這些電腦中的功能並不多,想配備更多的功能需要另外購買配件)的新公司,而這些家用電腦的價格,普通人仍然負擔不起。
最初,史蒂夫並不像沃茲那樣癡迷于家釀俱樂部。從一開始,沃茲的價值觀就和俱樂部十分吻合:“我們認為,低成本的電腦會讓人們做許多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從這點上說,我們是革命者……人們的生活和溝通會因為我們而改變,而且是永久性地改變,任何人都無法準確地預言這種改變……就像我所說,幾乎所有大型的電腦公司都公開表示過,我們所做的事情無關緊要。但結果證實,他們錯了,我們是正確的——而且自始至終都是正確的。但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有多麼正確,也不知道這將對未來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
兩個月前,也就是1975年1月,一臺名為阿爾泰的家用電腦問世了。
史蒂夫這樣評價這件事:“某個人已經通過某種途徑真正地造出了一臺你可以擁有的電腦,這對我們這些人來說,簡直太奇妙了!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但是,就是現在,有史以來第一次,你可以真正地買到一臺電腦。阿爾泰在1975年左右問世,只賣不到400美元。”
人們可以購買整機,或者購買它的全套組件。這家公司從沒想過會賣出那麼多臺電腦,而家釀俱樂部的成員也都覺得阿爾泰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阿爾泰是一臺裝在金屬盒子里的電腦,它的前部裝滿了各種開關和指示燈。至于顯示器、鍵盤,以及存儲能力,這臺小型電腦並不具備。
盡管如此,這些計算機方面的重大突破讓史蒂夫有了一個主意,而這也關乎他想要選擇的人生道路。他需要做的就是說服沃茲。為什麼是沃茲?因為對史蒂夫來說,選擇沃茲做他的搭檔是一個符合邏輯的明智選擇。他們倆有著同樣的目標——為普通大眾制造出一臺便宜的電腦。史蒂夫想到了像沃茲這樣的人、快速發展的家釀計算機俱樂部和《全球概覽》的那些忠實讀者們。他發現了一種方式,可以滿足他們所有人不同的需求。
史蒂夫同時發現,這些技術人員缺少時間和財力去設計和制造他們自己的計算機。但是,如果他們可以買到一個經過初步設計的印制電路板——這塊電路板上裝載了一臺電腦所有的內部組件——他們就可以省下非常耗時的第一步。
史蒂夫預見到,沃茲設計的完美的電路板將會成為一個暢銷產品。
史蒂夫知道,沃茲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埋頭制造電路板上精密的線路,力求實現小而高效。他將電線焊接在電路板上,而不是繞在上面,這樣電路板上就不會出現難看的電線。將沃茲的電路板印制並銷售,使其進入商業流程,則是下一步應該做的事情。
1976年的1月到2月期間,史蒂夫一直在跟沃茲講他的生意規劃。史蒂夫承諾說,沃茲仍可以留在他心愛的惠普工作,而史蒂夫也會繼續去雅達利上班。他告訴沃茲,他們可以在業余時間里從事商業。非常羞澀的沃茲擔心自己要去推銷產品,而史蒂夫則會打一些必要的電話進行電話銷售,得到的收益他們五五分成。
一天,他們坐著史蒂夫的大眾汽車,飛馳在85號公路上,史蒂夫突然明白了該怎麼勸說他的朋友。“我記得他(史蒂夫)當時是怎麼說的,就好像事情發生在昨天一樣,”沃茲回憶說,“‘即使我們損失了所有的錢,但我們將有一家公司。這是我們生命中第一次要擁有一家公司。’那句話說服了我。而且我一想到我們未來的樣子,也感到無比激動。兩個好朋友一起開一家公司,這感覺太棒了!”
之後,沃茲問史蒂夫,應該怎麼給他們的公司命名。
“蘋果。”史蒂夫隨口說出了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