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蘋果電腦?這算哪門子企業名稱?沃茲絞盡腦汁想找一個聽上去更技術化的名字,比如新造一個詞“Executek”,把“執行”和“科技”兩個詞融合起來,或者“矩陣”。但是史蒂夫說:“如果我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那還是用‘蘋果’吧。”
于是,他們還是使用了“蘋果”這個名字。但是,為什麼是“蘋果”?是否因為史蒂夫相信他的直覺,預感到蘋果是一個完美、古怪又反主流的名字?
在史蒂夫身上,有兩個明顯的跟“蘋果”有關的聯想:一是他曾經在蘋果園中揮汗如雨,樂此不疲;二是他經常只吃水果餐。
史蒂夫和沃茲誰也不了解商業計劃書或合同是什麼東西,但是他們都知道公司需要啟動資金。史蒂夫算了一下,購買和繪制電路板大概每個要花25美元。如果他們制造100個電路板,則需要2500美元。他們同意共同承擔這第一筆成本支出,但是他們倆都沒什麼錢。
沃茲在惠普公司拿著一份體面的工資,但是他的開銷也不小,他喜歡的立體聲設備、電腦零件等都不便宜,而且他馬上就要結婚了。史蒂夫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他的大眾汽車。史蒂夫當初買這輛車的時候,他的爸爸認為它並不值什麼錢,但是史蒂夫將它賣到了1500美元。沃茲期望以500美元的價格賣掉他心愛的惠普65計算器,但最終買家只支付了 250美元。
不幸的是,史蒂夫的汽車不久就因為故障被退了回來。他同意支付對方一半的維修費用,但是,那也花掉了他很多積蓄。不管怎樣,他們倆最後還是一起攢夠了他們需要的資金,並且找到了一個人繪制沃茲的電路板。
史蒂夫同時勸說沃茲接納另一位合夥人──41歲的羅恩韋恩。自從在內華達州的生意失敗以後,韋恩就在雅達利公司工作。沃茲認識到,在商業方面,他和史蒂夫都不是內行,他同意讓韋恩加入。他們決定,鑒于韋恩在商業方面的專長,他可以持有公司 10%的股份。沃茲和史蒂夫則平分余下的部分,每人持有45%股份。
韋恩自願起草了合約,擬訂了最初的操作手冊,設計了公司的標志——這是一幅牛頓爵士(闡釋了重力定律的科學家)坐在一棵蘋果樹下的畫面。
1976年愚人節那天,史蒂夫只有21歲,他們三人聚在韋恩山景城的公寓中,簽署了這份合約。史蒂夫是唯一一個用小寫字母簽名的人。
但是,由于以往經商失敗的教訓,韋恩不久就開始感到擔心。因為協議構成的是合夥人關係,因此,如果其中一人欠下債務,其他人都要對債務負責。韋恩嚴重懷疑,史蒂夫現在迫切要求他們為蘋果電腦公司付出的資金,將永遠掙不回來,他還擔心不久就可能惹上一身債務。因此,11天之後,他簽署了退出協議的必要文件。于是,史蒂夫和沃茲又成為了五五分成的合夥人。經過日後的計算,如果羅恩韋恩當年保留了他那10%的股份,他現在應該是個資產過10億美元的大富翁了。
史蒂夫和沃茲開始制造一款電路板,並準備在家釀計算機俱樂部進行展示。在俱樂部每周的聚會上,沃茲介紹了他的設計。史蒂夫發現,比起制造一臺電腦,會員們對買到成品的電腦更感興趣。家釀俱樂部的常客保羅特雷爾就是其中一員。在阿爾泰和其他迷你電腦出現的時候,特雷爾想要銷售家用電腦,並且已經開了一家名叫“字節商店”的電腦商店。他像
史蒂夫一樣,意識到家用電腦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他的第一家商店位于山景城的國王大道,那是一條長長的、繁華的主幹道。
在家釀俱樂部結識史蒂夫的時候,特雷爾並沒有對他本人或他的表現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只是給了史蒂夫一張名片,並說:“保持聯係。”
第二天,史蒂夫光著腳、帶著一個完成的電路板,興衝衝地來到字節商店。“我來和你聯係了。”他說。特雷爾希望,史蒂夫和沃茲能造出一部完整的電腦,而不是一個帶有一堆芯片、卻沒有微處理器的簡單的電路板,而微處理器正是一臺電腦的“大腦”。
他確切地告訴了史蒂夫他想要什麼——一臺組裝完備、制造完成的功能型電腦。
史蒂夫善于談條件,他問特雷爾樂意為這樣一臺電腦出多少錢。特雷爾回答說,他願意每臺出價500美元,貨到付款,預訂50臺蘋果電腦。
日後,史蒂夫回想起那一刻,當聽到特雷爾那些話的時候,他滿眼都是起舞的美元符號。他接下特雷爾的訂單,衝出商店,立刻給正在上班的沃茲打了個電話。“我震驚了,完完全全震驚了,”沃茲說,“那是蘋果電腦公司首次,也是最令人震驚的成功。”
但是現在,他們真的需要很多資金去購買零件,來完成訂單。毫無疑問,這項工作屬于能說會道的史蒂夫,而不是害羞的沃茲。
史蒂夫又一次完全按照他的思路行事。他很少洗澡,從不梳頭,而且覺得經常打赤腳也沒什麼不好。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如果有一個公司的主管來面試他,他也不覺得衣著有什麼重要的。不過,他馬上就得到了教訓。
史蒂夫去找雅達利的創始人諾蘭布什內爾,他為史蒂夫介紹了一位他的重要投資人。那個人對史蒂夫邋遢的樣子很不滿。在開會的時候,史蒂夫將他的赤腳擱在那個人的桌子上,布什內爾當時就知道,史蒂夫和蘋果電腦公司不可能得到這個人的投資了。
之後,無論是當地的銀行還是其他一些商人都拒絕投資,包括史蒂夫曾經打過工的哈爾泰克商店的老板。在被拒絕數次之後,史蒂夫走進了另一家電子產品供應商店——克拉默電子公司。商店的經理並不相信這位頭發亂蓬蓬、光著腳的大男孩說的是實話。他真的有一張訂單,而且要賣給特雷爾50臺電腦嗎?史蒂夫堅持讓經理馬上給特雷爾打個電話。特雷爾當時在開會,但是廣播呼叫他,說他有一個緊急來電。特雷爾接起電話,對那位滿腹狐疑的克拉默的經理證實了史蒂夫的說法。于是,克拉默公司批準了史蒂夫的請求:賣給他們電腦零件,允許他們在30天內付清所有電腦零件的賬單,而且不用支付任何利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史蒂夫和沃茲的資金負擔。
蘋果電腦公司開始高速運轉——他們兩人要從零開始,制造出50臺電腦。30天,50臺電腦。這個剛剛起步、自給自足的公司,開始在沃茲的公寓里生產字節商店的訂單。沃茲的餐桌變成了工作臺,堆滿了成排的零件,上面還有一個禁止亂動的巨大警示標志。沃茲的新婚妻子對這樣的安排非常不滿,于是蘋果電腦公司決定將他們的車間搬到洛斯阿爾托斯的史蒂夫 的房子——事實上是他父母的房子里。
一開始,他們在帕蒂原來的臥室里工作,漸漸便蔓延到了房子的其他地方,甚至佔用了保羅喬布斯重新整理過的車庫。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了:快要當媽媽的帕蒂——此時正期待著第一個孩子的出生——仔細地將芯片嵌入電路板中。史蒂夫的朋友丹科特基和他的女朋友伊麗莎白正好住在附近。伊麗莎白負責焊接,但是當她搞砸了幾次後,史蒂夫對她大發脾 氣,讓她去記賬,而他親自負責焊接。
沒有辦公室,也沒有職員。為了讓蘋果電腦公司聽起來更像一家專業的企業,史蒂夫租用了一個接聽電話服務。信息會直接傳到家里,史蒂夫的母親會將它們記下來,或者大聲讀出買家對產品的預期是什麼。
在車庫外面,沃茲測試每一個做完的電路板。如果它們運轉正常,他就將它們裝進一個盒子里。如果存在故障,他就在工作臺上細致地檢查,設法發現問題。保羅喬布斯迅速制造了一個可以檢測電腦合格與否的設備,他讓電腦整夜開著,檢測它們是否會過熱。
做完了第一批的幾臺電腦後,史蒂夫謹慎地將它們裝在車上,開到了字節商店。而特雷爾對他訂購的這些產品並不滿意。他告訴史蒂夫,他訂購的是完整的功能型的電腦。而史蒂夫帶來的這些產品既沒有鍵盤,也沒有電源,連個外殼都沒有。實際上,史蒂夫呈現給他的只是一些經過美化的電路板。但是,史蒂夫的態度異常堅定,絲毫不肯退讓。奇跡出現了,特雷爾最終收下了這些產品。
現在,史蒂夫的公司必須以一種新的方式開始工作,向特雷爾交出他想要的產品。沃茲制造的電腦已經可以輕松地連上鍵盤。他也知道怎樣將電腦連接上顯示器。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選定了一款電源線,迅速開始工作了。
一臺完整的功能型電腦還需要軟件,或者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可以指揮電腦完成一些附加功能。沃茲學過BASIC的知識,這是一種通用的計算機語言。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一些成員會買來BASIC,再將其復制後免費交流。信息的分享至關重要。那時,一個軟件開發者發現,他發明的語言被免費地到處分發,他異常憤怒。他寫了一封抱怨的信,寄給家釀俱樂部的成員,質問他們如果開發者的產品不斷被剽竊,他們還如何能期待有新的產品問世。那封信的署名是“比爾蓋茨”。不過,盡管蓋茨進行了抗辯,沃茲還是將BASIC語言應用在他們最新的電腦上。
那時,電腦還沒有“記憶”,不能把數據存儲到它的存儲區里(包括已經使用BASIC的電腦在內)。關上電腦,“噗”的一聲,所有輸入的語言就都不見了!沃茲開創性地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他將BASIC語言輸入到盒式磁帶上。開機的時候,將盒子插入到一個特殊的卡槽中,這種語言便會快速上傳到電腦上。這一革命性的改良意味著用戶將不必記憶成篇的代碼和在每一次開機的時候將它們重新輸入電腦。
最終,正式的Apple I電腦被送到了字節商店,但是沒有外殼。特雷爾還是將它們都收下了,並雇了一名木匠給這些電腦制造了木質外殼。與此同時,史蒂夫、沃茲和特雷爾已經將他們電腦的零售價定為了666.66美元。
現在,他們需要等待和觀望:Apple I電腦真的能賣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