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父親的鬥爭:不厭其煩地折騰

時間:2012-08-09 13:29   來源:中國臺灣網

  眼睜睜看著父親迅速地衰老下去,我們毫無辦法。不單單是身體方面,更嚴重的是精神。

  母親走後,家里顯出異乎尋常的空寂。三年來,母親不分黑天白日地哭喊,驚天動地的哭喊充斥在整個家里,已然習以為常,冷不丁少了一種聲音,還真不習慣。母親用特殊的寧靜證明著她確已離去。

  但父親並沒有因母親不在了而稍有收斂,反而是越鬧越兇。

  一大早,父親就拄著拐棍從屋里遲緩緩地走出來,坐在客廳的窗邊上,面對母親的遺像大聲地——“老伴兒啊,你等著我!”聲淚俱下。

  一家人的睡眠從此被打斷。看著我們一個個都懶懶地起床了,他反而不哭也不喊了,用眼角余光掃視我們一眼,拄著拐棍慢吞吞回到自己的房間。

  ——這不是成心嗎?我當時對父親的厭惡,大大消解了對他突然失去老伴兒的那種同情。

  一天,兩天。父親無時無刻不在與周圍人作對。

  “你到底想怎麼樣?還讓不讓人活了?”我忍不住對他嚷。

  “送我回老家!”——父親反復重申他的唯一要求。

  我覺得他說這話時的無賴勁頭確實像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孩子,讓人急不得惱不得。

  父親現階段的鬥爭策略應該是清醒的——就是想不厭其煩地折騰我們,最終迫使經不起折騰的我們,主動把他送回老家。

  父親在這座遠離城市中心的樓房住了三年,最初的確還感到一種老來得福的滿足。本來嘛,比住西四平房時面積大了好幾倍,電話、熱水一應俱全,醫療方便——社區醫院就在家門口,大醫院也不遠,還有保姆服侍,真正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當時覺得他是把一輩子的福都享了,再這麼鬧下去,不折不扣地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也是我們不想把他送回老家的主要理由。論條件,農村畢竟不比城市,平房也畢竟不如樓房。差得遠。

  但很快,他對這間樓房便開始深惡痛絕,罵他住的地方是“監獄”,是“墳坑”……他一天也不能再住下去了。由于下不了樓,他與外界徹底斷了聯係。那段時間,電視上新聞老在播伊拉克的戰爭場面,他就胡亂編排,說戰事“已經打到家門口了”,惶惶不可終日,指著對面的樓房——

  “這不,都搬空了嗎?咱也得趕緊搬,回老家。”

  他偶爾從窗戶望見樓下,正有搬家公司進進出出地給人搬家,更加心慌意亂,非要我把人家叫上來,“一起搬,越快越好。”

  他整天活在這種對自身生活空間的極度不安和恐懼里,自驚自嚇。對我們每個人的勸說,更是急赤白臉。認為我們只知道上班掙錢,卻不知道著急眼前,簡直幼稚可笑。

  料理完母親的後事,原本生活可以恢復到平靜。但父親的“作”卻愈演愈烈。我下班回來,還沒進樓門,樓下的老疤就向我“告狀”:“你們家老爺子這幾天老是趴在窗戶上衝樓下喊,喊救命,喊人上來!……得想想辦法了。”

  老疤人厚道,話也說得委婉。這些年跟我家樓上樓下住著,先是母親深更半夜哭鬧,後來加上父親,兩個人一起鬧,用拐棍戳地板,攪得他正在復習功課的女兒只好與父母掉換了房間,嫌太吵。即使這樣,老疤也只是輕描淡寫地向我反映,臉上依舊挂著笑容。難得理解。

  但今次,我想父親大概逼得人家實在忍無可忍了。

  小何也證實了父親近幾天來歇斯底里的異常。父親的喊聲驚動了小區保安,保安以為真的出了人命,樓宇對講電話打到家里,問:“是不是你家老頭兒喊救命啊?”小何解釋說沒有沒有,是老人神經有毛病。保安這才放心離開。小何說,這樣下去她也沒轍了,我們都上班走了,留她一個人在家,她害怕。真有什麼閃失,她怕擔負不起。

  不是沒想過送父親去敬老院或醫院,但無數次的教訓是他死活不肯,如果硬來,作為我一是不忍,二也只會把父親推向更加絕望、更加崩潰的谷底,最終會發生什麼,誰也沒法預料。

  現在,唯一可行的,只剩下送回老家一條路了。

  細想之下,住在農村盡管有諸多生活上的不便,但對于父親來說,也不無益處。1.農村空氣新鮮,地闊而平坦,可以隨時出去走動;2.母親就葬在村子邊上,父親回去可以離母親更近一點;3.更重要的,在這種時候讓他換換環境,說不定對他的精神會有好處。

  老人大都會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找一個安全舒適的退路,我是指在他們頭腦尚清醒、能自主決定的時候。父親很早以前就一直念叨著回老家,回老家,老家成了父親心中的一個夙願。盡管許多年過去了,“老家”在他心中其實已演化成一個符號,一個心結,未必有什麼實在的意義。

  我們把父親最近的種種表現對老家的堂哥堂嫂說了,兄嫂很開通,更善良。他們一口答應下贍養父親的責任。堂兄趕過來接父親走——他們從我手上接過的,不啻于一個壓身的養老重擔。

  母親5月6日去世,父親5月23日上午動身,離開了他們老兩口共同居住過三年的這間房子。攙扶父親下樓的時候,父親沒對這間房子表現出半點留戀,咒罵聲留在樓道足足有20分鐘。臨了惡狠狠地扔下一句——

  “這輩子再也不回來了!!!”(預言又一次應驗了,父親到死再也沒能回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