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自信最重要

時間:2013-07-22 15:38   來源:中國臺灣網

  收拾好心情,進入高中。可能是初中的風光蔓延到高中,我竟在上學第一天便被班主任點名擔任軍訓時期的排長助理,軍訓結束後,順理成章成為班長。

  高中的課業很繁重,早于10點鐘睡覺既是奢侈也是罪惡。除了一周兩三節的體育課和每周五的班會課,其余都是主課將每天填得滿滿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而且一不小心,可能連體育課和班會課都會被霸佔。緊張的學習氛圍讓時間顯得格外緊迫,老師每天要耳提面命一遍“高考不遠了。”對于我來說,壓力除了來自于學業,還來自“非上海戶口學生不能參加高考”。

  記得我中學三年級自我鼓勵的那句話嗎:車到山前必有路。可鋪這條路的成本比想象中大很多。正當我們擔憂無法高考到麻木的時候,父親的一位朋友送來的消息讓我們重新燃起了希望——非上海戶口的上海生源學生可以參加高考,但須支付5萬元(約25萬臺幣)借讀費。這個政策當時只施行了2年。

  距離我們買房已經過去一年多了,生活條件也慢慢開始變好,家里全新裝修了一番,把沒有太多光芒的“過去”連同舊家具一起拋掉,採購了嶄新的電器、家具,煥然一新。我很矛盾,難道又要為了自己、為了該死的政策、為了要命的借讀讓父母再次背上負債嗎?2003年的5萬塊都夠買一套房子的首付了。

  那些天,父母也很糾結,每天討論到很晚,其實狠一下心讓我回浙江真的可以讓家庭少很多負擔,可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花這樣一大筆錢為自己女兒買一個“在上海的高考權”。他們只是自苦,從來沒有抱怨過政府政策“朝令夕改”,也沒有不甘過——為了這座城市建設奉獻了十幾年青春熱忱卻換不到子女的一個高考資格……錢交了,心安了,也酸了……

  雖然這所市重點雲集了上海不少的優等生,但我的成績和能力在這里還是遊刃有余的。幾次期中期末的測驗中,我輕而易舉地穩坐前三。各學科或大或小地都拿過獎項。

  但我的古怪就在于我並沒有安分地沉浸在高中瘋狂的應試教育中,反而開始反叛——到底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牽制自己活潑的思維去按部就班地“思考”問題?磨掉自己發散的創意去循規蹈矩成思維定勢?——我一定不能讓自己淪為這樣。

  我這麼說並不是表明學習知識不重要。知識的汲取當然重要,而且對于很多把不愛學習或者學不好的過錯都歸在中國教育制度上的同學,我認真地想講講我對于學習的觀點:培養學習的能力很重要。比如為什麼要學語文——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練氣質的;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鍛煉了最基礎的邏輯分析能力;至于為什麼要學英語,我就不說了,理由人人都知道……所以每門課都有值得學習的價值。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