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2課:不要讓大腦長期放假

時間:2012-12-03 02:05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2課:不要讓大腦長期放假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讓自己越來越迷惘;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讓自己越來越不安。這兩種方式,都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這個觀念:我們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可以獲得長足的進步。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覺得有些人無法趕上時代和跟上潮流,特別是老人,大多數的思想都比較守舊。這其實是這些人給自己的大腦放了一個長假,進而排斥新奇的事物所導致的現象。不斷的學習和思考,才可以讓我們永遠不會被世界所淘汰。

  王永慶被稱為“經營之神”,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際經驗中,不斷的思考和總結的結果。王永慶始終在思考:成功,是因為什麼?失敗,又是因為什麼?學習和思考,是讓王永慶成功的動力。

  生活永遠在不斷考驗著我們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成功,不可能心想事成。“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大多坎坷不平,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是人之常情。

  霍金是一位名揚四海的科學家,但造物弄人,21歲時霍金成為了一名殘疾人,可他並沒有退縮,而是迎刃而上。

  霍金雖然考上了牛津大學,但天降橫禍使他得了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活不過兩年半。但是,他決定不聽從命運的擺布,他要與病魔作鬥爭,他要扭轉乾坤。當病魔向他伸魔掌時,他頑強地與病魔抗爭,“狹路相逄勇者勝”,他堅強不屈的意志,終于讓命運在他的面前投降。他憑著強毅力和恆心使自己獲了新生。

  雖然雙腿已經殘廢,不能說話,只有手指可以活動,但是他的大腦並不遲鈍。于是他更加拼命讀書,他要用行動告訴世人,我並不別人差,你們能做的事我也能做。最後,他成功了,成為了一名遠近聞名的科學家,還獲得了連常人都達不到的成就。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霍金就是憑著一顆永往直前的心戰勝了種種困難,他經過了考驗,自然成為了一位偉人。他經歷了這麼多的磨練自然就成為了一名成功之人。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不幸獨自一人漂流在荒島上,孤獨、缺乏糧食、缺少工具等因素威脅著他的生命,甚至還有危險的野人出現。可魯濱遜卻憑借著他的聰明勇敢,憑著他良好的心理素質,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並在最後成功的返回了文明世界。

  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在逆境中,魯濱遜經過了重重考驗,是一位真正的強者。

  也許有的人認為,在遇到磨難後,心情跌至谷底,如何強迫自己去接受這份磨難,甚至微笑著去面對它呢?這一觀點沒有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誠如每次和朋友將互贈的賀卡中寫的那樣:希望你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可是,生活是現實的,現實是殘酷的,一切的祝願雖是美好的,但卻也好似最無用的。面對生活,我們必須學著面對現實,笑著去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挑戰。

  王永慶經營過米店,盜賣過木材,承受著自身的和外在的原因所導致的壓力。即使是在臺塑時代,王永慶也遭遇過巨大的危機。產品滯銷,股東退股,開辦工廠遭到抵制,投資計劃不幸流產……每一種危機,都足以讓他蒙受巨大的損失。

  即使是像王永慶這樣有經營頭腦的人,尚且遭遇過幾次失敗,更何況是我們一般人。

  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會經歷過許多的考驗。

  美國總統林肯,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一生都在面對挫折。兩次經商失敗,八次競選失敗,甚至因為未婚妻的去世而精神崩潰。有些人算過,林肯的一生,只成功過三次。但正是這三次成功,讓林肯成為州議員、國會議員、美國總統。

  居里夫人從1896年發現放射性元素,直到1902年發現了使世界化學界震驚,對世界化學界發展起促進作用的元素——鐳,共經歷了6個艱苦的春夏秋冬。這6年里,她獨自一個人在冰冷的實驗室里,面對著一切冰冷的器皿,可是, 她還是依然沒有氣餒。終于,在1902年,發現了她企盼已久的鐳。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俄國著名作家奧斯特落夫斯基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趕美麗的浪花。”

  成功,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磨難中,一點一滴的獲得。有些人正視磨難,抱著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有些人逃避磨難,得過且過的揮霍時光;有些人反抗磨難,卻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

  要知道,路是越走闊,越走越溫暖,越走越美好,意志磨練的背後植有成功的記憶,磨難給我們帶來的不是宿命的困惑,而是洞明世事後的豁達與樂觀,是一種人格上的成熟與偉岸,一種對人生對生活的深刻,一個人,一個集體的尊嚴之處也在于正視磨難,不肯輕易被磨難壓倒,不讓磨難弄灰自己蓬勃向上的心靈。磨難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正視磨難才是對生命的最好詮釋。

  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人為什麼活著》中說到:“成功和失敗都是一種磨難。有人成功了,覺得自己了不得,態度變得令人討厭,表示其人格墮落了;有人成功了,領悟到只憑自己無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就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而真正的勝利者,無論是成功或者失敗,都會利用機會,磨煉出純凈美麗的心靈。”

  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無一不是經歷過日常生活的重重磨難而沒有屈服或是妥協的人。

  尼採曾經思考: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英雄的偉大?

  痛苦和希望,總是不斷的相互伴隨。

  就像司馬遷忍受刑罰的痛苦,最後完成《史記》。

  就像愛迪生歷經失敗的折磨,最後發明電燈。

  于是,尼採得出結論:“偉大的成功者,是可以同時面對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的人!”

  智慧箴言

  在前進的道路上,有時塵埃飛揚,有時泥濘滿路,有時冰天雪地,甚至坡陡路窄,坑坑塵洼洼,險象環生。別被困難嚇倒,也別停下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腳步,哪怕是歪歪斜斜,深深淺淺,一路走過去。要相信路的盡頭是歷經磨難後的另一方風景。

  正如麥子和玉米,麥子不經過冬天就結不出麥子,玉米不經過夏天就收不到飽滿的棒子。嚴寒和酷熱是兩個考驗,都是磨難,正視了,挺住了,就能結出金黃的糧食。

  愈挫愈奮,再接再厲,正是我們在面對磨難時應有的態度。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