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3.與羅振玉先生僑居日本

時間:2013-04-02 10:44   來源:中國臺灣網

  辛亥革命後,父親隨羅振玉先生和羅的女婿劉季英(《老殘遊記》作者劉鶚之子),攜家帶眷,東渡日本。父親帶母親、四個哥哥及兩個仆人共八口人,于1911年11月27日從天津搭日輪“溫州丸”抵神戶,暫居在日本京都鄉下田中村。次年4月移居京都吉田町神樂岡八番地。八番地面臨青山,地甚幽靜。

  僑居日本時,父親的主要工作是為羅振玉整理從國內運去日本的藏書及古物。父親與羅朝夕相處,相互切磋,也結識了幾位外國學者,受益頗多。當時父親主要的著作除《宋元戲曲史》(初名《宋元戲曲考》)一書外,另集兩年所作詩二十首成冊,名曰《壬癸集》,還與羅振玉合著《流沙墜簡》,並寫《殷墟書契》兩卷譯文等。

  父親早年初到上海時,同時也在羅振玉創辦的東文學社就讀,受業于藤田豐八等。後來《時務報》因戊戌變法失敗而被關閉,羅振玉將父親引介入東文學社,負責庶務,免交學費,因此得以半工半讀。

  東文學社除教授日文外,也傳授英文、數理化學等科。父親從日本教師田岡佐代治的文集中學得有關德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等西洋哲學。

  1899年安陽小屯發現殷商甲骨文,此後,父親也開始研究甲骨文。1900年,庚子事變,東文學社停辦,羅振玉應張之洞之邀,前往武昌擔任農務局總理兼農校監督,父親應邀擔任武昌農校日籍教員翻譯。當年底,父親受羅振玉資助,前往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數理,次年歸國。當時正值張謇先生創辦通州師范學堂,經羅振玉推薦,父親遂受聘擔任教師,講授心理學、哲學、倫理學等科目,因此得以進一步閱讀康德、叔本華的著作。

  1904年,羅振玉在蘇州創辦江蘇師范學堂,父親前往任教,繼續鑽研西方哲學思想,撰寫許多有關西方哲學的文章。父親在江蘇師范學堂講學約一年,次年隨羅振玉之辭職而去職。

  1906年春天,父親隨羅振玉到北京,僅數月,祖父去世,父親即歸返鄉里守制,在家繼續撰述。

  父親在家一年後,又于1907年4月前往北京,結識學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榮慶。不久,父親即受推薦在學部行走,擔任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負責編譯及審定教科書。

  這時,父親發表《三十自序二》,說明他的興趣已從哲學轉向文學,並有志于戲曲之研究。次年開始在《國粹學報》發表《人間詞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父親攜帶全家,與羅振玉一起避居日本。此後四年在日本繼續做研究與撰述,治學方向轉攻經史小學。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