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于1925年4月18日從北京地安門織染局10號遷居清華園西院,母親則帶我們幾個孩子,于11月間來到清華園與父親同住。當時我尚留在海寧外婆家,從母親給姨媽的信中得知消息。後來母親又專程回海寧接我到北京,結束了在外婆家的六年童年生活。
我們住在清華園的時間雖短,卻享受了天倫之樂與童年時無邪的歡笑,但也在這短短的時間中,相繼失去了親愛的大哥和敬愛的父親。因此對父親和我們最後共同生活的環境和事跡,以及當時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憑著記憶忠實地記載下來。
·西院居處
清華西院宿舍,每棟只有正房三間。右手邊有下房一間,內一小間,通正房,可作臥室或儲藏室。左邊外為廚房,內為浴室及廁所。其設備已稍具現代規模,有進口的抽水馬桶,只是浴盆是用白鐵皮制成,天氣稍涼後,身體接觸盆邊,有一種冰涼透骨的感覺,
因此後來將它拆下,改用木盆。
廚房旁鄰接隔壁房屋處,有一個小廁所,是抽水蹲式便池,專備傭仆之用。那個時候,即使居住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多數也未見識過這麼新式的衛生設備。
這些房屋的特點是院子比房屋的面積大,每戶都栽種很多花木。屋後緊接鄰家前院,門開右邊,左鄰剛好相反。如此共有兩列連棟房屋,合計二十戶。每戶都是朱紅漆的大門及廊柱,閃著金光的銅門環,在當時看起來,倒也氣象萬千。
第二個特點是窗戶特別大,一個房間中有三扇大玻璃窗,上為氣窗,向後有兩扇小窗,對著別家前院,裝得特別高,以確保各家的隱私權。除氣窗外,均不能開啟。氣窗上面,蒙有綠色紗布,北方人把它叫作冷布。每逢更換冷布及裱糊頂棚,是一件大事,在北方住過的老年人大半都知道。每戶除門鈴外,每間上房,均有電鈴通下房。這種設施,在當時還很新穎。
屋外是一條平坦的柏油路,路邊種著高大的洋槐樹,外面即為石砌的大圍牆。這條圍牆除南院外,包圍了整個園區。正對兩列宿舍中間的大馬路,有一對大門供出入。門內側的傳達室有人全天候守護。大門外即為通西直門的大道,旁有小河,終年流水,清澈見底。冬天僅有靠兩岸處結冰,春夏山上融雪,急流洶涌,沿著河邊散步,聽著水聲及林間蟬鳴,為一大樂事。
我們向校方租屋時,原為17號及18號兩棟,以為連號必然毗連,等到搬家時才發現18號在最西面,17號在最東面,兩宅相距一二百尺。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先住下再說了。後來不知是與16號交換了房子,還是16號正好空出來了。因當時我尚未到北京,事後也忘了追問。總之,當年冬天母親回鄉帶我來到清華園時,我們已住在西院16號及18號了。
16號是父親的書房,為研究寫作的地方。書室為三間正房的西間,三面靠壁全是書架,書籍堆放到接近屋頂,內間小室亦放滿了書。南面靠窗放大書桌一張、藤椅一只,書桌兩旁各有木椅一把,備學生來訪時用。中間為客廳,只有一張方桌及幾把椅子而已。東間為塾師課弟妹處,廁所後牆開一扇門,通達18號。門雖開在廁所,但門一打開,即把馬桶遮住,所以雖為訪客必經之途,尚無不雅感覺。18號為家人飲食起居之所,以目前的眼光來看,實在是很擁擠的。
前院平常很少有人進去,大門常年關閉,後院頗整潔,母親愛花,老用人錢媽是農家出身,對種花很內行,雖然沒有什麼名花蕙蘭,春天來時,倒也滿院生香。
·清華三院的特色
清華教職員的宿舍,共分三院,南院位于大門外左側,為兩層樓西式建築,都是較為年輕的學者所居,如趙元任先生夫婦及陳寅恪先生,即住于1號及2號。當時趙家已有兩個女公子,陳伯父則尚未成家。趙氏夫婦在生活方面很照顧他,遂成為通家之好。
西院地處清華園的西北角,建築古色古香,距學生活動區域較遠,恬靜安適,是理想的住宅區。出門購物,離城府(村名,始建于明代,建國後撤銷)約一里,離海甸(即海淀鎮,始建于金代,1954年撤鎮改名為海淀區)約三里,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時期,離市集稍近的地方,就方便得多。西院住的大概是年齡較長的教授和職員,租金也較便宜。牆外不遠,是圓明園遺址,斷垣殘壁,碩大無比的石柱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好像在抗議無情的戰火對它殘酷的摧殘。
北院在園內東北角,為西式平房,大部分為外籍教授所居住。宿舍外面空地很廣,不遠處有一個土丘,下面有一個洞穴,小孩們常在洞里玩耍,並有刺漎出入。爬到丘頂,看到牆外一片平原,據說是個農場。
·三座難忘的建築
清華的大禮堂,是當時很有名的建築,屋頂是銅質半球形,建材是用白色大塊的大理石砌成,絕非目前的所謂大理石建築(用鋼筋水泥造好後,貼上薄薄一層大理石片)可比。
前面的大銅門,金光閃閃,又高又大。也許是那時我還小,必須要用全身之力,才能把它推開。門內通道上鋪著大紅色地毯,後面為舞臺。周末常有電影或晚會,那時電影只有黑白默片(無聲電影),演一段劇情,再有一段原文字幕的說明,雖然看不懂,倒也津津有味。
記得有一次,大概是什麼紀念日吧,請到了梅蘭芳演唱《宇宙鋒》,可惜當時我對京劇一竅不通,只覺得好聽,扮相好看,非常像個女人而已。
這座建築,以目前的標準來看,作為集會及演出的場所,在設備燈光等方面都很簡陋。它最大的缺點,是有回聲。臺上說什麼,後面就發出同樣的聲音。我想這也許是當初設計的錯誤。後來在南京看到“中央大學”的大禮堂,外表雖略相似,但總缺少那麼一點華麗高貴的氣質。
工字廳是因整座房舍的結構排列像個“工”字而得名。這座純中國式的建築,室外有回廊,旁邊則古木參天。父親的研究室就在工字廳的西頭,寬敞高大,書籍也不少。這地方,環境安靜,很適合他在那里看書寫作,也是與朋友學生討論問題的好地方。
工字廳的後面是荷花池,池邊地形略高,遍植垂楊,到了夏天荷花盛開,是消暑的好去處。到了冬天,池中結了厚厚的冰,就成了溜冰場。有時會有冰球比賽,平常小孩們在上面推冰橇,大人則喜歡溜冰。這里的冬天,比任何季節都熱鬧。
體育館在當時全國高等學府中是首屈一指的,里面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及遊泳池。二樓有一個圓形跑道,各種運動器材,應有盡有,設備相當完善。可惜有些地方我們不能進去,所以知道得很有限。
如今關山路隔,時代久遠,兒時舊夢,已不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