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泰拉地處偏僻,往往被大多遊客忽略,但它是我決定去意大利後第一個鎖定的地方,因為《孤獨星球》上給了它這樣的介紹和評價:“馬泰拉是完全獨特的。你在別的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意大利失去已久的農民文化。著名的石窟民居講述了在這樣一個歐洲發達國家難以想象的貧窮,這樣的一種陳舊的原始人類文明圖景使它成為梅爾·吉布森拍攝電影《耶穌受難記》的主要場景。”
怎麼樣,有足夠的吸引力吧?
而真實的馬泰拉是完全超出我想象的美,是我此行中最喜歡的地方。
它的美在于沉靜。
清晨的馬泰拉只聽見教堂繚繞的鐘聲,拿著地圖都很難找到問路的人。一位戴著耳機的帥哥用磕磕絆絆的英語邊說邊比劃,直怕我們聽不懂,重復了好幾遍。臨走時還解釋說學的是法語,所以英語很糟糕。在帥哥的指引和PP的帶路下,很容易找到了薩索石城和巴里薩諾石城這兩個石窟民居地區。
這些石窟民居類似于咱陜北的窯洞,它們是地中海最大和最完整的穴居人居住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居住地區之一。最開始只是簡單的洞穴,後來演變成了家。修建的內部管道係統將飲用水和污水分開,懸挂式的菜園平添幾分顏色。那時的繁榮曾使這里成為該省的首府,而1806年之後,首府易處,人口不適當的增長使當地居民不得不遷往對面的山洞居住,而那些山洞原本是供牲畜使用的,沒有燈也沒有活水。疾病和死亡開始伴隨著馬泰拉的人民,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約一萬五千多名石窟民居的住戶被強行搬遷到政府安排的住房。如今,這些洞穴僅作為參觀之用,馬泰拉的居民保持著安靜淳樸的生活狀態,曲折的小巷中星星點點的房子是他們的安身之處。
順著教堂的鐘聲來到薩索石城的最高處,不顧危險地踏上城牆開始俯拍整個薩索石城。就在此時,那個帥哥再次出現了,估計是怕我們找不到路,特意來看望的。執著熱情地非要帶我們去他最喜歡的路走一走,當時覺得無非是一條小巷,更起伏,更曲折罷了,而當天晚上我決定再來的時候,發現了它在夜晚更雅致的美。當帥哥得知我們要去那不勒斯的時候,他激動地用英意相雜的語言告訴我,那不勒斯是他最愛的地方,盡管小偷很多,不過那里真的很美!很美!還重復了三遍讓我記住一個一定要去的地方,咕嚕咕嚕的一長串意大利名字,我怎麼能記得住!好意領了,我們繼續分別前行。
一上午拿著好大的一張地圖就基本把鎮子都轉過來了。後來總結出一條十分寶貴的經驗,在歐洲看地圖一定不能以為是看中國地圖,圖上看似很長的一條街道其實連一分鐘都不用就走到頭了。之後日子里的許多地方我們更多是靠雙腳一步步暴走出來的,基本不需要什麼交通工具。
周日的商店大門緊閉,休息日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而這樣的關門絲毫不妨礙晚上逛街的人們的熱情,Window Shopping意為櫥窗購物,所有的人都在櫥窗外開心地討論著欣賞著其中的商品。終于了解這個短語的另一層含義了。不是光看不買,而是只能看買不了!
馬泰拉洞穴民居的夜景是可以用無與倫比來形容了。
路燈亮時再出門,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估計鎮子里的人是全部出動了,空蕩的廣場一下子爆滿,和白天的清靜相比,真的嚇一跳,這麼多人難道都是從那些洞穴里冒出來的?
整個馬泰拉才只有五萬多人。
似乎都互相認識的男女老少全部盛裝出門,毛料大衣、西裝或呢子長裙、精致的手提包、簡潔的禮帽,這就是所謂的意大利南部的農村風情嗎?
白天人煙稀少的華麗教堂內也坐滿了人,開始了盛大的禱告儀式,他們稱作輪唱曲。據說這些教堂是資產階級為了告別他們曾經的貧窮而設計的,背靠石窟民居。
一直渴望去耶路撒冷,那個上帝把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戰爭都給了它的地方。最初我們一直計劃把蜜月旅行放在那里。而只有上海領事館可以接受中國護照的個人旅遊簽證,原因是歷史上上海人曾幫助過以色列人。我們甚至發了郵件打了電話給北京使館的工作人員,雖然他們態度和藹,可還是愛莫能助。
在馬泰拉的街巷里,看到了疑似耶路撒冷的古城,也算是彌補了沒到耶城的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