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Ⅵ.兩個輪子一起轉

時間:2013-01-23 13:17   來源:中國臺灣網

  Ⅵ.兩個輪子一起轉

  和瓦良格的命運搖擺不定一樣,我國最初的證券業也經歷了一段迷茫期。自1989年開始的三年“治理整頓”之後,經過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國經濟再次被撥回到了改革開放的正軌之上,各種投資熱潮方興未艾。

  然而,深滬股市在1993年2月份創出新高之後,卻一路快速下滑,進入中國股市創設以來的第一個熊市。在此後的三年時間里,投資者備受煎熬,兩市成交量異常低迷,1993年5月滬市月交易量才6.6億股,深市月交易量才5.2億股。有時大盤指數的走勢,就像死人的心電圖一樣筆直,這點小得不能再小的交易量,對“靠天(交易傭金)吃飯”的早期中國券商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1993年10月8日,央行作為當時的市場監管部門,召集三大券商董事長進京開會,匯報三家公司成立一年來的工作情況,並商討今後應對低        

  迷市場的策略。當時涉足實業投資並嘗到一些甜頭的南方證券董事長在會上提出,在這個高風險市場上,光靠做證券,券商很難撐得下去,必須拓緣展思路,把從高風險市場上積累起來的利潤轉投到其他低風險的非證券領起域中去,才能抵禦來自證券市場的各種風暴,謀求公司的平穩發展。當時的經濟熱點在房地產投資上,所以這個會上提出了證券與房地產等多種經營“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思路。

  黃玉峻回到公司後,馬上召集班子成員,傳達了會議內容。班子成員都覺得公司發展思路打開了,熱情高漲,馬上著手準備。不久,華夏證券投資委員會成立了,提出在保證證券主業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營,盡快讓“兩個輪子轉起來”,油井、貿易、房地產、高速公路等等,只要有利潤,公司都可以投資經營。

  跟隨這種思路,華夏證券初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業投資嘗試,從房地產到高速公路,從典當行到油井,幾乎無所不包,七七八八,賬面顯示出來的就投了三十六七億,加上後來幾年間支付的資金成本,已經超過了四十億。如果算上那些長期在賬外運營的實業投資,這個總額就更大了。雖然這些投資也有不少是賺錢的,但由于鋪的攤子太大,公司總部在搞,分支機構也在搞,缺乏總體規模和風險控制,又沒有專業操作經驗。特別是下面的分支機構,出了問題就報到總部來,讓總部去管;不出問題總部永遠不知道他們幹了些什麼。幾年之後回頭一看,實際總體效果並不那麼樂觀。

  正是在華夏證券實業投資走向顛峰的1996年,黃玉峻幾次開會提醒經營班子,要注意多種經營的風險控制,要摸清家底,不行就趕緊剎車,不然會出大問題。剛開始,邵淳覺得黃玉峻是在潑冷水,打擊了大家的積極性,後來也想清楚了,覺得董事長的意見有前瞻性,慢慢就把實業投資的速度降了下來,除總部可進行實業投資外,分支機構不準再上實業投資項目。到1997年,公司宣布全面停止實施“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政策,禁止總部和各地分支機構進行任何形式的非證券資產投資。

  多年之後,有人質疑,可能正是當年大規模的實業投資拖垮了華夏證券。

  就此說法,邵淳對媒體多次表示了他的不同意見。

  他說,不能動不動就說前任留下了多少億的虧損,留下了多少億保證金窟窿。當初公司的負債也就十來個億,債權也有十來個億,都在正常范圍之內,何況當時公司還有一定的利潤儲備。

  華夏證券的實業投資從1996年開始剎車,1997年全面禁止,1999年數據顯示通過清收處理,收回來的投資收益,加上剩余的各類資產,還是總體收支相抵的狀況。現在不難看得出來,多種經營是走了一條彎路,放棄公司的專業方向,去幹了些不專業的事,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資金。邵淳後來帶著一種自我辯護的口吻說:“很僥幸,這些投資並未造成重大損失,有些項目還在收著租子,華夏證券一直靠它們給員工發薪水。”

  談到當年券商實業投資中的那種瘋狂,即便膽識過人、性喜博弈的邵淳,現在回想起來,也不免感到後怕。20世紀90年代初,最熱的投資是房地產,最熱的房地產投資在海南,但這股投資潮退得最快的也是海南。華夏證券那時差點就栽在一個叫月亮灣的項目上。

  當時海南政府向公司推薦了一個項目,有30平方公里,叫月亮灣,同時附帶很多極其優惠的政策。不少券商當時都在海南做房產項目,萬國證券做的項目叫太陽灣,南方證券開發的項目叫星星灣,海南政府就把月亮灣推薦給了華夏證券。邵淳有感于對方再三誠懇的態度,也真的動了心,于是就帶人去考察,發現月亮灣風景獨好,從長遠來看,肯定是有潛力的地方。邵淳差一點兒就賭了,但後來猶豫來猶豫去還是覺得它太大了,需要佔用不少資金,如果周期拖長,華夏證券能否承擔得了?要是小一點,譬如只有三平方公里就可以馬上拍板做了。最後邵淳還是對當地政府說回去再研究研究。回去後,邵淳向董事長匯報了情況,但遭到黃玉峻的堅決反對。他只好忍痛割愛,放棄了。

  不管邵淳怎樣算賬,他自始至終難以否認的是,當年四十多億扔進了緣非證券業務領域,不光沒有體現出即期的高額回報,而且讓公司流動資金“困起死地頭”,有些項目歷經十年掙扎都難以解套,從此使公司變得囊中羞澀,時在證券主業的投入上捉襟見肘,長期依賴市場高息短期融資“飲鴆止渴”,使公司主業的生存發展面臨巨大風險,與同行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華夏證券此後長時期背負沉重的資金包袱匍匐前行、“未老先衰”的狀態,與初期實業投資的長期、全線套牢密切相關。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