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Ⅷ.牟其中神話

時間:2013-01-23 13:16   來源:中國臺灣網

  Ⅷ.牟其中神話

  蘇聯解體前後,全世界很多商人都盯上了它的各種先進設備。俄羅斯、烏克蘭這兩個蘇聯時代經濟實力最強的加盟共和國滿目瘡痍,只能靠變賣家產度日。

  而此時,中國民營企業家們的想象力正在無限擴張。

  民營梟雄牟其中“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名言以及一係列市場經濟“理論”,激勵著中國一群頭腦異常發達的人,在體制之外幹著一些令別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1989年,牟其中的南德公司為一個名為“老區建設促進會”的機構免費提供了辦公室。

  “老區建設促進會”的老幹部中有些是海軍、空軍的領導幹部,其中有不少將軍級人物,這些人對國內外飛機制造與航空業發展狀況非常了解。牟其中有魄力、點子多、講義氣,給許多接觸過他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就贏得了一些老幹部的信賴。在一次座談會上,航天部下屬研究院的俄文翻譯薛老,談到了國內民航航線很緊張,很多航空公司缺少飛機,建議他做飛機生意,並告訴牟其中,四川航空公司缺飛機。這些老同志向牟其中介紹了蘇聯有哪幾個工廠制造飛,造什麼機型,工廠的基本狀況等等,其中特別提到了古比雪夫飛機制造公司。

  這幾位老人當時也許並不知道,牟其中並沒有多少錢,而剛成立的四川航空公司也沒有錢。大家都沒有錢,只有一堆想法。缺錢的蘇聯想要賣飛機,缺錢的川航想要買飛機,缺錢的牟其中想做成這樁買賣。沒錢還能做生意?但牟其中一步一步,竟然把這筆生意做成了,並由此被推上了神壇。

  獲得別人的東西有三種方式:一是用錢買,二是用東西換,三是偷搶。

  大家都沒有錢,又不可能去偷搶,那就只能易貨交換。

  當時以重工業為主的蘇聯以及俄羅斯,極度缺乏輕工、食品等生活用品;而中國因經濟一度過熱,遍地都是鄉鎮集體企業,由于缺乏市場信息,這些企業經常生產一堆東西,卻找不到銷路。

  這給體制之外的南德集團帶來了商機。

  1989年10月,牟其中在北京會見了蘇聯航空工業部的第一副部長、全蘇飛機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和古比雪夫飛機制造公司駐華首席代表,他們十分歡迎將中國輕工產品交換到蘇聯去。于是雙方達成了以易貨貿易的形式向前蘇聯購買圖—154客機和航空器材的協議。這是一個破天荒的國際貿易協議!

  但是從前蘇聯那些廠家訂貨,也是要錢的,沒有錢廠家一個東西都不會拿給你。這些錢又從哪里來呢?

  牟其中找到川航總經理杜定歡,對他說:“我跟你合作,你不用出一分錢就可以得到幾架圖—154大型飛機。飛機我賣給你,飛機到了之後投入運營了,賺了錢再結賬。因為你要買飛機,照理說你該出錢。但你們現在不用出錢,改成替南德擔保吧。”

  剛成立的四川航空公司,只有幾架運7和運12飛機,沒有進口大型民用飛機。他們向國家計委、國家民航局申請了一個批文,可以進口飛機。杜定歡說:“我們可以擔保,可是川航剛成立,有些銀行也不認。”老牟就又去找四川交行,勸說銀行擔保,川航反擔保,結果銀行還真同意了。有了擔保和反擔保,貸款的事就拿下來了。

  于是牟其中拿著貸款立即給廠家支付定金,比如100萬的貨先給50萬。

  聽說消息的全國各地的廠家紛涌而來,他們恨不得牟其中把自己積壓的產品都買了去。南德突擊選定了大批輕工商品,三天就布置成一個可供蘇聯參觀選擇的輕工業產品展覽廳。

  選購貨物是個難度很大的工作,4架飛機需要兩三億人民幣的輕工業商品。他們派人跑遍全國,與無數廠家進行談判,所購買的商品從家電、生活用品到食品等,包括上百個品種,近3000多個規格。這里需要何等巨大、復雜、艱苦的工作,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據說,各種合同、協議的材料,摞起來就有一米多高。

  蘇方代表對中國琳瑯滿目的商品非常滿意。為了證實南德的實力,南德又先後邀請前蘇聯考察團多次來華,各種費用都由南德支付。據說僅此項先期費用就花了1500多萬元,幾乎把南德集團的家底掏空。但由此,蘇方與南德建立了很好的信賴關係。1989年年底,雙方在北京終于簽訂了正式合作的《備忘錄》。

  錢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權”的問題。南德當時沒有飛機的進口權,也沒有商品的出口權。

  進出口權都沒有,飛機就進入不了中國,貨品也運不到蘇聯去。牟其中找到當時中國唯一有權進出口飛機的機構,委托辦理了相關手續,又找到北京某進出口公司,委托其向蘇聯出口。和找錢一樣,由別人替自己解決了權的問題,牟其中只在里面巧妙地穿針引線,利用別人的資源為自己辦事。

  前面的貸款只夠向廠家支付定金。可是4架圖—154飛機總貿易額1.2億瑞士法郎需要對等資金的輕工產品,銀行不可能一下子貸出這麼多錢來給牟其中。牟其中便想出一個十分奇妙的“生財之道”:南德和蘇聯相互體諒,經磋商決定由雙方同時向對方發貨(之前的中國與前蘇聯的飛機貿易都是按這個慣例進行)。但飛機與火車分別到達對方的指定地點有大約7天的時間差——蘇聯飛機當天可以到北京,而同時出發的裝載中方貨物的火車,要7天後才能到達蘇聯。雙方商定,蘇聯飛機到中國後,中方就可以獲得飛機的產權證明與適航證;有了這些證件南德就可以立即操作銀行貸款;有了這些貸款,牟其中就可以向廠家下訂單,由委托的出口公司運到蘇聯。

  1991年11月18日,南德幫助四川航空公司從前蘇聯換回的第一架圖—154飛機順利飛到北京,當銀光閃閃的巨型飛機降落在首都機場時,那簡直像是天方夜譚一樣,讓幾乎所有的人嘆為觀止。人們把牟其中視為魔術師一樣的人物。消息立即轟動了全國,並且迅速傳遍了世界。

  隨後,第二架、第三架飛機也陸續飛來。就這樣,南德用1000多個車皮的中國輕工產品從俄羅斯換回了4架飛機和相當于一架飛機價值的維修器材。而中國的輕工產品剛到蘇聯,購買的人已經排起了長隊。

  奇特的操作結果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川航未付款即得到了飛機,可以立即投入運營;進出口飛機代理機構和外貿代理公司獲益數百萬元;山東某廠24萬套被單,石家莊某廠的16萬雙襪子,以及大量食品罐頭等頃刻間變成金錢……

  這種“五方(蘇聯、南德、川航、進出口公司、輕工產品廠家)受益,各方滿意,多贏合作”的操作,後來被人們稱為“南德模式”。實際上,從一開始到正式進行貿易,並不一帆風順,牟其中和南德在整個過程中經過了無數溝溝坎坎,克服了許多外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要繞過國家體制與部門分割帶來的重重限制與障礙,特別要衝破對民營企業的歧視。為克服民營企業沒有外貿權的困難,牟其中採用了“委托代理制”,使業務得以順利進行。這在當時也是一次創造性經營行為。

  飛機項目的特殊性,操作手法的開創性,使牟其中迅速成為中國經濟神話人物。

  “南德只做大項目,不小打小鬧。”牟其中說。

  在1994、1995年,牟其中又相繼在俄羅斯成功發射三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視直播衛星——航向1號、2號、3號。牟其中做衛星項目的起步手法和現在房地產界盛行的“賣樓花”是一樣的。

  當時全球的電視臺都想成為“衛視”,只要成了“衛視”,電視臺的節目就可以讓全球的觀眾看到,那收視率和廣告價值就是天文數字了。轉發器就是電視節目信號在太空中的中轉站,通過它把信號發射給各個地面接收器,接收器再傳給電視機。一個衛星可以攜帶多個轉發器。而電視臺要想成為“衛視”,只能租用轉發器,這個費用非常高昂。

  當時國內幾十家省級電視臺還沒有一家“衛視”。牟其中決定把轉發器租給他們,在這個領域,只有南德在做,他連半個競爭對手都找不到。

  牟其中找到發射衛星的長城公司說:“你給我發射衛星吧,我給錢,轉發器歸我支配。”可是牟其中的錢從哪來呢?他不會自己掏。他跑到北京、四川、廣東等地方電視臺,跟他們說:“我要發射衛星了,把轉發器租給你們吧,你們支付10%的定金。”

  這些電視臺馬上同意了,簽訂了租用南德衛星轉發器自辦節目的合作意向書,總價值近2億元。定金被牟其中轉手給了長城公司做頭款。

  但這次發射“流產”了,原因是南德當時的衛星專家不知道“航向係列”衛星才是“地平線係列”、“特別快車係列”的升級產品,而買了成本低、信號弱的“地平線”衛星。這種產品根本不適合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國內市場使用。

  牟其中並沒有泄氣。他在俄羅斯政商兩界都有關係,就決定去俄羅斯那邊發射衛星,而且要選最好的“航向係列”衛星,這樣既能適合大陸市場行情,又能滿足港、澳、臺市場需求。但想不到的變故又來了。1993年底前,國家廣電部發出通知,國內電視臺使用境外衛星發射技術須經部委以上部門批準,且實用范圍僅限于少數幾家特許的電視臺。這即意味著南德與北京、四川、廣東等地方電視臺簽定的合作意向又一次落空了。

  因為融資問題,南德幹脆在美國成立公司做衛星項目。

  1993年12月28日,牟其中和南德煞費苦心、付出巨大代價的航向1號衛星,終于在哈薩克境內俄羅斯拜努爾宇航中心發射成功,引來國內外各大媒介一片讚嘆。當時,“航向係列”衛星尚在研發階段,只帶了2個轉發器。1994年3月,牟其中經過多方努力,終于與臺灣搞有線電視網的助東公司簽訂了租用合同,助東公司先支付租用轉發器定金40萬美元,租期為5年,總價值達2150萬美元。後助東公司經營變故,南德關閉了轉發器,助東公司時至今日尚欠租金100萬美元。

  1995年11月18日,南德發射了航向2號衛星。這時的南德不滿足于租賃衛星,而是直接投資。南德實際投資航向2號1250萬美元,控股42%。但牟其中出事後,合作方退還股本1250萬美元,並支付項目盈利的150萬美元。

  後來南德又發射了航向3號,已經投入270萬美元,股權應佔5.4%,按照15年使用年限,南德可收入1620萬美元(這個錢南德至今還沒去拿)。

  對于衛星項目,這幾顆都是小兒科,牟其中的“對稱計劃”,是“發射88顆低軌道衛星,無數平流層飛行器和地面服務站組成的覆蓋全球南北85度以內任何一個點的無線網絡。”正是在操作衛星項目的時候,南德大量使用信用證融資,其中的一筆把牟其中突然送進了監獄。

  換飛機、發衛星把牟其中推向了神話的頂峰。著名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把這兩個項目編進了教學案例。此時的牟其中在中國市場上就像是武林第一高手,環顧四周沒有同一重量級的對手。無論是他的商業理念,還是實際運作的項目,在當時基本上都已經超前得不能再超前,匪夷所思得不能再匪夷所思了。還有什麼項目可以挑戰牟其中?

  短短幾年間,牟其中想把喜馬拉雅山炸開,讓印度洋暖風吹入西藏,使西藏成為糧倉(當時有位中央領導考察湖南時介紹了某猶太學者的“炸開喜馬拉雅山”的研究設想,牟從1995年第41期《決策參考》上看到相關報道)。他還想截斷雅魯藏布江,開築運河,使其豐富的水量穿過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直達黃河之源,以補充逐年枯竭的黃河水,並在雅魯藏布江下遊的大拐彎段利用巨大落差建我國最大的水電站(是目前三峽電站的2倍);他與陜西省洽談過投資50億元開發大陜北的計劃,根治沙漠化問題,與張家界市簽下過投資10億元建立保護區的協議,與滿洲里達成了建設“北方香港”特區的合同,與重慶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北京大學等等也達成過各種各樣合作項目的意向,等等。這些事有的已經開始做了,有的則在組織科學家論證,有的還停留在紙面上。

  企業家里,牟其中應該是第一個著手買航母(不是當廢鋼買)的人。1992年,同俄羅斯政商兩界打交道打出心得的牟其中,準備用換飛機的辦法,不花掉國家外匯儲備,換回俄羅斯準備處理的航空母艦獻給海軍。南德為此專設了一個部門,進行相關研究,比如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減少國際影響等,後來因得不到國家的支持而放棄。        

  “用很少的投入,利用現代信息制度和一係列分散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就可以完成巨大的項目投資,借用競技體育的一個名詞,名曰‘空手道’。”牟其中曾在一篇文章中較為係統地表述了他的商業操作模式理論。今天看來,他做生意利用的是當時銀行結算、匯兌等不同金融產品的時間差,解決了企業的流動資金問題,挖掘出第一桶金,這是牟其中“空手道”理論的根本。

  中國民營企業史的整個90年代幾乎是屬于牟其中的。

  受牟其中的影響,許多想把企業做大做強的老板們也想幹出這樣轟動中國乃至世界的大事。

  1995年,新疆德隆的元老之一張萬軍得知俄羅斯黑海艦隊即將解散,其基輔級“基輔”號、“明斯克”號、“新諾西斯克”號航母將要出售。其中“明斯克”號按4.5萬噸廢鐵作價約900萬美元。張萬軍聽了這個信息後,就琢磨把它搞到中國,全部費用算上也就1億多人民幣,但如果有3億人來參觀,一個人10塊錢就能有30億元的收入。賬這麼一算之後,他把這事匯報給了唐萬新總裁和董事會,結果大家都表示了強烈的興趣。可是“明斯克”號後來賣給了韓國。直到1997年韓國爆發金融危機,韓國人才轉手賣出,德隆最終如願以償。

  牟其中比唐萬新年長24歲,兩人都屬龍。一位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早一批企業家,有“中國民營企業家教父”之稱,一位是資本市場梟雄人物之一。

  巧的是,2000年,牟其中以信用證詐騙罪被判處無期徒刑;2006年,唐萬新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2007年,兩人同在洪山監獄服刑。

  據說,一天自由活動期間,唐萬新靠近牟其中,主動向這位偶像級人物示好,表示要借手機給牟其中打。高出唐萬新整整一個頭的牟其中,側著臉,瞄了他一眼,很不屑地“哼”了一聲,不加理睬。唐萬新羞得像個小女孩兒一樣,臉倏地一下紅了。後來,牟其中對獄友說,他不喜歡唐萬新,他認為唐萬新當年的做法是“劫貧濟富”。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