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 空前絕後的機會

時間:2013-01-23 13:16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二章        空前絕後的機會

  Ⅰ.證券業的黃埔軍校

  那些腦瓜子跟別人不一樣的人,正是邵淳一直汲汲搜羅的。

  但在開創時期的華夏證券,黃玉峻的穩重顯然佔據上風。在這個規則尚未健全的新興行業,誰都不願意在探索中率先成為失敗的“小白鼠”案例。

  而黃玉峻似乎是天然地對市場上那些“勇于創新”的人才抱有警惕:誰知道他們究竟是“勇于創新”,還是不顧一切搞“大躍進”呢?工商係人才濟濟,用這些自己熟悉的人,步子放慢點兒,踏實一點兒走,華夏證券一定能夠成長為國際一流的證券企業,不必過多引進那些腦瓜子容易發熱的人,好好培訓一下銀行的人即可。

  早期華夏證券在市場上有“證券業的黃埔軍校”之稱,這與華夏證券為證券市場培育了大批業務精英有關。不少普通員工走出去就成了別的券商的中層骨幹,而不少中層骨幹走出去就成了別的券商的高管。二十年來,細心數數不難發現市場上有不少券商、基金的董事長或總裁是從華夏證券的大門里走出去的。

  和其他出身銀行的人一樣,邵淳剛開始對證券市場也不懂。那時市場上真正對證券業務理解比較深的,除了從國外回來的,大都集中在上海和深圳。上海、深圳那幫人證券搞得比較早,又很懂市場。于是公司決定引進申銀證券的全志傑,任投行部副總經理,給華夏證券幹部員工講企業改制,講發行承銷,邊學邊幹。後來在華夏證券挑大梁的謝朝斌、李偉等人都曾是全志傑的“學生”。

  1993年王東明(現中信證券董事長)海外學成歸來,進入華夏證券,擔任投行部總經理。

  王東明運用所學,如魚得水。他的IPO思路與全志傑不一樣,已經有了真正的投行色彩。他認為不但要挖掘上市公司資源,還要為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服務。他的思路給華夏證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很快把春蘭股份、海爾、寧滬高速等項目納入華夏證券的投資視野,他的目光甚至投向了江蘇廖氏兄弟這樣的民營企業。在王東明的帶領下,前期納入華夏IPO視野的公司迅速轉化為華夏的上市承銷項目。可正是在這樣的節骨眼上,王東明和華夏證券的高層因為人事問題發生了理念上的分歧,繼而出走南方證券,擔任南方證券副總裁一職。

  損失並未到此為止,不少投行專業人才也跟著王東明棄華夏而去,並且帶走了大部分上市承銷項目。此時的邵淳為穩住軍心,帶領投行部人員與王東明帶領的南方證券人馬在江蘇當面交鋒,並親自督戰把關,用二十天時間把被帶走的四個項目奪回來三個半,其中三個由華夏證券做主承銷商,另一個與江蘇證券聯合承銷。

  邵淳後來回憶起來,覺得交鋒最為激烈的項目要數春蘭股份。

  當時有四五家都在爭這個項目,包括萬國、申銀、南方,還有新成立的君安。春蘭股份最後落入華夏證券囊中。據說春蘭老總陶建幸和邵淳兩人都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由此打開了僵局,經過深入了解,發現雙方原

  來有不少共同的語言,于是相見恨晚,引為知己。

  與王東明出走華夏證券不同,來自建設銀行的范勇宏于1993年進入華夏證券,深得邵淳的青睞,說是其得意門生也不為過。

  剛開始時,擔任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的NET係統法人股交易業務機負責人。當年8月,年僅30歲的范勇宏就受命于危難之際,一躍成為東四遇營業部的總經理。之後,范勇宏在邵淳的支持下對東四營業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人事管理、工資獎勵,到財務管理、櫃臺員工管理、交易管理、後勤保障、風險控制、業務流程,到員工從業守則,范勇宏都制定了嚴格的制度,當年底,這個上年巨虧的營業部實現盈虧持平;第二年,其證券交易額與利潤就飛速攀升至北京地區營業部之首;1996年,其利潤達到5500萬元;此後幾年,東四營業部凈利潤都是過億,並保持持續攀升的態勢。

  范勇宏坐鎮的北京東四營業部還以向華夏總部甚至中國證券市場培養輸送人才著稱,不少人從東四走出來之後,成為營業部老總、券商部門老總甚至券商高管。東四營業部的名頭隨著人才輸出和利潤攀升不斷響亮起來,在華夏內部有“北東四、南振華”之稱。南振華指華夏證券另一家著名的深圳振華路營業部。在市場上,華夏北京東四營業部曾被譽為“神州第一證券營業部”。從東四營業部的發展勢頭,不難看出范勇宏漸露頭角的非凡經營管理才能。

  1997年冬天,當《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時,嗅到先機的邵淳派遣已經是公司總裁助理、自營部業務部總經理的范勇宏打頭陣,籌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

  1998年4月,在西長安街的北京壽松飯店五樓,沒有儀式也沒有剪彩,只有范勇宏和他團隊中的成員王亞偉、張後奇、滕天鳴等一幹年輕人,華夏基金悄然宣布成立。其發起股東華夏證券、北京證券、中國科技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分別持有華夏基金55%、35%、10%的股權。

  邵淳理所當然成為華夏基金第一任董事長。當時,在邵淳眼里,曾有多位華夏基金總經理人選,副總裁林義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但是最終,當時全國最大最賺錢的華夏東四營業部總經理范勇宏還是成為了第一任總經理。此後的華夏基金雖然數次經歷控股股東的變更,范勇宏卻一直穩坐總經理位置達14年之久,在他的帶領下,華夏基金在市場上屢露鋒芒,長期執基金行業之牛耳。

  其實早在華夏基金成立之前,王東明就和范勇宏相識了,他們都曾為華夏證券打拼過,都曾一度成為市場“三巨頭”之一邵淳的左右臂,後來又同時擔任了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副會長。很戲劇性的是,王東明和范勇宏這兩個邵淳特別欣賞的人才,現在不光成長為證券、基金行業的翹楚,經過幾度山重水復,竟又柳暗花明——在中信證券後來收購華夏基金之後,他們一個成了華夏基金董事長,一個是總經理。

  更具戲劇性的是,2012年,范勇宏與他的老部下王亞偉一同宣布辭職,引起市場高度關注,似乎又將頗具淵源的王、范關係推到了一個新的風口浪尖。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