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當廢鋼鐵賣掉吧
此時“瓦良格”還在黑海造船廠繼續生鏽,前來“救市”的人連影子都不見一個。馬卡洛夫召集他的團隊開會。
不遠處的“瓦良格”像一座紀念碑,訴說著船廠曾經的輝煌。
自俄羅斯把“瓦良格”抵債給烏克蘭,庫奇馬總統宣布由黑海造船廠自行處理以後,它就成了一塊雞肋。在烏克蘭看來,放眼世界,沒有比中國同志購買並建造完畢最合適的了,但中國顯然嫌它棘手,並且對把這個大家夥拖回去後到底怎麼辦,還沒有充分心理準備。馬卡洛夫問:除了中國,還有誰會買我們的航母呢?造船廠的大小頭頭們都沉默以對。
在正在崛起的國家中,雖然印度在60年代從英國購買的“競技神”號,取名為“維克蘭特”號的航母,于1997年退役,但是從1994年開始,印度和俄國已經開始正式討論“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出售給印度海軍的問題(2004年,印度最終購買了這艘航母)。
另一方面,印度早就打算自己建造航母。
印度國產航母項目于1989年啟動。當時印度政府宣布了一項建造兩艘新式航空母艦的計劃,其中一艘擬取代老舊的“維拉特”號航母。法國的海軍造船局為印度設計了排水量2.5萬噸、航速30節的航母。然而到1991年,印度國防部由于缺乏資金,放棄海軍造船局的設計方案,轉而採用意大利“朱塞佩?加里波弟”級輕型航母設計方案。該級別航母的排水 量為1.7萬噸,可攜載15架艦載機。
1993年9月,時任印度海軍參謀長的拉姆達斯海軍上將重申,印度必須自行建造航母,國產航母計劃在2000年左右進行試驗。但是,印度政府沒有做出為國產航母項目提供資金、開工建造的正式決定。1997年,印度海軍又決定將海軍造船局的設計方案改為2.4萬噸的防空艦。馬卡洛夫廠長看明白了,印度未來的戰略是以中型航母為主,對瓦良格這樣的大型航母暫時沒有興趣。
同樣對大型航母沒有興趣的是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但是其航母戰略以小型為主,這符合巴西的海洋利益和國際地位。
1956年,巴西購入英國不到2萬噸的“復仇者”號航母,改名為“米納斯吉拉斯”號,50年代未將其進行了改裝,加裝了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鏡、炮瞄雷達等,同時對它的上層建築也進行了改造。1960年12月,“米納斯吉拉斯”號正式服役于巴西海軍,此後,又經多次改裝:從1991年7月至1993年10月又安裝了新的飛機進場管制雷達、電子設備、作戰數據係統、通信係統,發電機和鍋爐也進行了更新和更換;1994年又用“米斯特拉”防空導彈替代了40毫米口徑高射炮(2000年,巴西從法國購得3萬噸的“福熙”號航母,命名為“聖保羅”號;2002年“米納斯吉拉斯”號退役)。
“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香港沒有需要航母的可能。
韓國剛從俄羅斯手中買下“明斯克”號和“新羅西斯克”號航母。蘇聯解體後,手頭拮據的俄羅斯軍方為了給士兵蓋房子,狠心決定將這兩艘航母以1300萬美元的價格打包賣給韓國,這時的“明斯克”號服役期還不到一半。這樁交易的前提,是韓國必須把這兩艘航母拆解成2平方米左右的鋼板,並且不能用于軍事目的。1995年,兩艘航母在數條拖船牽引下駛往韓國大宇集團的造船廠。隨後不久,“新羅西斯克”號被拆解,而韓國海軍則打起了“明斯克”號的主意,希望借機提前實現自己的航母夢。
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徹底打消了韓國海軍的小算盤。“明斯克”號被資金緊張的大宇集團以530萬美元轉賣給了中國新疆德隆公司的下屬公司。
1998年9月,“明斯克”號抵達廣東沙田港,1999年8月拖至文衝船廠,進行封閉式大規模修整與改造。2000年5月,“明斯克”號落戶深圳市沙頭角,用于娛樂參觀,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由四萬噸級航母改造而成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不過對外出售的票價遠不止張萬軍當時預計的10元左右,而是高出數十倍之多。
“四小龍”中只有臺灣想要航母,但是又不敢要。臺灣特別擔心大陸擁有航母,使解放軍能夠隨時繞到臺灣的東部海域。臺灣若要航母,等于公開宣稱與大陸對抗,豈不是引火燒身,別說大陸,就是美國也會出面阻止。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就在臺灣身邊,“小鷹”號巨型航母在西太平洋遊來遊去,足夠幫臺灣護身了,臺灣要是有了自己的航母,等于變相拒絕美國的“好意”保護。
二戰過去半個世紀了,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擁有航母的國家都想賣掉了,誰還想要“瓦良格”號航母呢?除了賣給中國,沒有人會要它。“瓦良格”矗立在船廠,看著馬卡洛夫召開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一次又一次地變為失望。還是當廢鋼鐵賣掉吧,總建造師維尼克低聲道。他知道所有人都想這麼說,又都不想這麼說。他開口說完這句話,感覺心口被刀子劃了一下,疼!
又是一陣兒沉默。最終馬卡洛夫說:那就討論一下怎麼賣吧。1997年下半年,通過總建造師維尼克穿針引線,黑海造船廠取得了烏克蘭國防部、工業政策部和安全部的出售許可批準,以廢船價格向中國推 銷“瓦良格”號船體,希望中國民事公司能夠出面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