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十二篇 傳統習俗

時間:2010-01-28 15:4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傳統風俗禮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奇葩。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都有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有無數奇妙風趣的習俗和逸聞,當我們與家人朋友一同歡度節日時,有一些禮儀禮節問題需要特別留意。另外,少數民族都有獨特風俗禮儀,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知識,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少數民族同胞,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客人。


  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又稱年三十、除夜、歲除等。這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1.辦年貨

 

  每逢年末,再貧窮的家庭也要準備許多過年的物品。

 

  首先,是打掃庭院,進行掃除,把家里家外都清掃得幹幹凈凈,為過春節準備一個新的環境。

 

  其次,是做過春節的佳肴,如殺年豬,灌血腸,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貨。因為從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動煙火的。

 

  最後,就是辦年貨了。出門前必須列一張年貨單,羅列出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歷、灶王爺、玩具等,還要給小孩買新衣、鞭炮。在鄉村生活的人還要提前幾天到城里或集鎮去辦年貨,開開心心地滿載而歸。

  2.度除夕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團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餃子,包時講究說吉利話,主婦要在幾個餃子內放上硬幣,初一誰吃到包錢的餃子就預示他一年要交好運;還要包些鼠、魚形狀的餃子和其他花樣,讓孩子們吃。除夕餃子包好後,當晚要煮一鍋,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為年年有余。

  3.放爆竹

 

  除夕之夜,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便是放爆竹,劈里啪啦的爆竹聲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劃破夜空,鞭炮響和道道煙火把人們帶進了歡樂的新春。還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煙火,人們在美麗的焰火中共享天倫之樂。

  4.守歲

 

  除夕還有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守歲。民間稱守歲為“熬百歲”,因這一天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認為熬的時間越長活得時間便會越久,小孩也最聰明。因此,才有所謂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場面。古代除夕守歲之夜,堂屋要設一供桌,前面有桌裙,地鋪拜氈,桌上擺供品:高饃、幹鮮果品、各式點心。另設有錫香爐、香筒、銀蠟臺等。每家還要在堂屋桌上點兩支紅蠟燭,俗稱守歲燭。守歲燭講究生花報喜,即燃燒中的燭頭要呈虎刺梅狀,叫“元寶”。紅燭生“元寶”則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紀40年代,許多家庭改用食油燈,食油燈燈芯用棉花捻子,也講究生花報喜。50年代以後,改用煤油燈,很少有此現象了。現如今,人們在享受了電的方便之後,又重新燃起了蠟燭。生花報喜之俗又重新在人們中傳開了,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盼望幸福的願望。

  禮儀精髓:

 

  除夕守歲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的美好夜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