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湘潭篇:許福源在湘潭的十七個春秋

時間:2010-11-02 15:39   來源:中國臺灣網

許福源在湘潭的十七個春秋
——記湘潭市羅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福源

 

  許福源,今年54歲,臺灣臺北人,是第一批來湘潭投資的臺商之一。從1992年到現在,老許在湘潭生活了17個春秋。他說,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這輩子他會和湘潭結下這不解之緣。

 

  1992年初,許福源隨同一個臺商考察團到上海考察市場。當時,海峽兩岸還沒有實現通航,兩岸的來往需經由香港中轉。考察完畢,由于沒買到飛香港的機票,于是一行人先到深圳,再由深圳過境到香港,準備從香港乘機飛回臺北。誰知,一到香港,簽證已經過期。于是,不得不返回廣州搭機過境。正是這一次不得已的返程改變了許福源後來的人生軌跡。

 

  在返回廣州時,許福源遇到了臺灣的發明家黃國華,黃國華向他極力推薦了湘潭,鼓勵他到湘潭來投資發展。對于一直生活在臺灣的許福源來說,湘潭,這個內陸省份的一個中等城市在他的映像中幾乎是一片空白。他不知道湘潭位于何方,也不知道湘潭的歷史與現狀,唯一知道的是,它是偉人毛澤東的故鄉,有一條名叫湘江的河水流經此地,在古代曾是楚國的一隅。他認為,歷史上,楚國人素以聰明勤勞而著稱,而偉人輩出之地必是一方人傑地靈的寶地,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湘潭肯定會前景無限。基于這種認識,他毫不猶豫地將他今後事業的方向羅盤定格在了這個他非常陌生的城市。

 

  1992年6月,許福源放下了在臺灣的事務,帶著他的資金和創業的夢想來到了湘潭。市政府熱情接待了這位臺商,並向他推介了一個舊城改造項目,即把位于九匯溝一帶那些破爛不堪、風雨飄搖的低矮棚戶拆除,建設一幢雄偉壯觀的大樓。這樣,既能解決這些棚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又能為城市的面貌增添一抹亮色。他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項目,也是一個好的機遇。

 

  1992年12月7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許福源在湘潭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成立了湘潭市羅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萬美元,經營的范圍主要是:房地產開發及自建房產銷售、租賃,住宿服務。從此,他的事業在湘潭翻開了新的一頁。

 

  2001年8月,他所投資開發的舊城改造項目在歷經艱辛後終于竣工開業。開業慶典上,這位平時外表深沉的男人也禁不住成功的喜悅而兩眼噙滿淚花。

 

  新落成的大廈取名為“羅源廣場”。這是一幢建築面積20000多平米,集商鋪、辦公、娛樂休閒、住宅于一體的歐式建築,維多利亞式的造型,莊嚴、典雅而又大氣的建築風格,完全顛覆了湘潭人對這一地段歷史上棚戶區的記憶。在湘潭的城市建設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的“羅源廣場”,成為湘潭市最繁華的鬧市之一。銀行、賓館、娛樂休閒、商業零售等行業大大小小300多家商鋪匯集于此,幾千人在這里找到了他們就業的崗位。每天客流絡繹不絕,商家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許福源說,作為經商之人自有其經商之道,他的經商之道就是兩個字:誠信。無論是當初建設“羅源廣場”,還是如今經營管理“羅源廣場”,他從不延誤拖欠別人的一分錢。他的一位員工說,有一次公司的賬上流動資金暫時周轉不過來,而這時又到了員工發工資的日子,許福源毫不猶豫拿出自己的美元存折到銀行兌換成人民幣給員工發了工資。

 

  現在,許福源的公司設有董事會、綜合物管部、計劃財務部等部門,並設有二級機構——羅源麗致酒店。羅源麗致酒店由公司投資近四百萬,酒店共有60間客房,參照四星級酒店標準裝修,並精心設計構建了空中花園。

 

  許福源說,作為第一批到湘潭來投資的臺商之一,他不僅僅是一個投資的商人,也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者,一個親歷了改革開放帶來巨大變化的見證者。當年,當他第一次踏上湘潭這片土地上時,看到街上還跑著驢拉的板車,根本就難尋蛛絲馬跡,如今不要說滿街穿梭的出租車,那一排排車水馬龍的私家車也早已見怪不怪了;當年他初到湘潭時沒有幾座像樣的樓房,如今,放眼望去,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17年的經歷,17年的見證,許福源看到了湘潭的發展,也看到了祖國大陸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在奮起騰飛。作為一個臺商,作為一個參與了和諧新湘潭的建設者,他感到了欣慰,更充滿了希望。他最近又有一個新的投資計劃,要在湘潭投資建設一個佔地500多畝的“臺灣村”,為在湘潭投資和工作的臺灣人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園。同時,他也對他兩個還在讀大學的兒子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們畢業之後到湘潭來子承父業,把他的事業發揚光大。

 

  17年的歲月在許福源的生命中已悄然逝去。當年的小許已變成了如今的老許。雖然他的兩鬢已添花白,可他的衝勁仍然不減當年。因為,他看到了未來的前景和希望,有了希望就會迸發激情,催生前進的力量。

 

  (作者:連羽人          湘潭市臺辦選送)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