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至善桑梓情
——臺商蔣劍峰情係家鄉
至上學校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一位耄耋老人,闊別故園四十載,憑歲月流逝,任兩鬢霜花,對故鄉邵陽市新寧縣的桑梓之情依然那麼熱烈,那麼深沉。他深情地愛著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時時刻刻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變化,堅持不懈地為父老鄉親解難事、做好事、辦實事,不求回報,傾力而為。他把那份濃濃的故鄉情作為一種家風家訓,代代相傳,帶領自己的兩個兒子情係家鄉,回報家鄉。
他就是臺商蔣劍峰先生。1990年代初,他作為第一批來大陸投資的臺商,帶領兒子蔣志剛、蔣志強在廣東東莞創建了興昂、麥斯公司,成為“全球十大鞋業生產商”之一,資產過10億元。
“滄桑人不改,興潛情不移”。從踏上祖國大陸的那一刻起,蔣劍峰先生即開啟了反哺家鄉的感恩之旅。
蔣劍峰為人豁達,性格直率,待人真誠。他時刻牽挂著家鄉新寧縣的鄉親們,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共捐資達人民幣1500萬元。對家鄉的付出,他不圖名,不圖利,務實低調,完全出于對家鄉的赤子之情。
1984年7月,蔣劍峰攜其子至剛、至強首次回到闊別整整36年的故鄉新寧縣馬頭橋鄉石洞村。面對家鄉的落後和鄉親的貧窮,他頓時萌生了“改變家鄉面貌,讓大家富起來”的念頭。經過調查,他認為“只搞個人救助,既成不了富戶,更出不了人才”,于是把扶助的方向定位在難度大、投資大、鄉親們最盼望的基礎設施建設上。1989年回鄉探親時,他為家鄉捐贈了3.7萬元人民幣,興修了2.7公里的公路,結束了石洞村幾十年來不通公路的歷史。1990年他帶著兩個兒子回鄉探親,又為石洞村捐資10萬元興修水壩、橋梁。從1997年到2003年,蔣劍峰先生前後捐款1500多萬元,全部無償用于村里的基礎建設,修成了一條2公里長,7米寬的水泥公路,在全村安裝了自來水。在蔣劍峰先生的大力扶助下,昔日貧窮落後的石洞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條寬闊而平坦的水泥路穿山而過,直達村後;山塘,水壩用石塊水泥修砌一新;村前的朽木橋變成了能並列通車的鋼筋水泥橋;村民的小平房一棟接一棟……遠遠望去,這里已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小山村。
他的一片赤誠在于他有一種大胸懷,對家鄉的愛決不局限于家鄉自己的親人,而是對家鄉所有父老鄉親的一種大愛;他對家鄉的愛決不局限于一個石洞村,而是對新寧、對邵陽乃至對祖國大陸的無限深情。蔣劍峰先生對家鄉的親人照顧並不多,但對于社會救助卻義不容辭,數以百萬計的大宗款項,全用在了家鄉的公益事業上。
當新寧縣黃龍鎮芭蕉坪村因苦于資金困難,無法實現村民們幾代以來的“公路夢”時,他即慷慨捐款5萬元。為保護好家鄉的綠水青山,他長年讚助支持縣環保協會,2003年世界環境日當天,他一次就捐贈了縣環保協會3萬元注冊資金。
他的一片赤誠在于他不僅積極支持家鄉搞建設,更是盡力幫助鄉親們謀出路。他說,鄉親們窮並不是不勤勞,而是沒有找到好的出路,鼓勵鄉親們走出去,發展勞務經濟。
他在自己的公司積極吸納家鄉人,共安排近1萬新寧老鄉就業,其中麥斯集團的新寧籍員工就達到了5000多名,每年為鄉親們帶來工資收入近1.5億元。世界金融危機暴發後,由于蔣劍峰先生一家的公司是外銷企業,受到的影響較大。面對其他公司為應對金融危機紛紛裁員減薪時,他卻說:“公司的員工都是祖國的同胞,不少還是自己的鄉親,公司現在是有困難,但他們更困難,在這個時候對家鄉的親人要有情有義”,在自己的公司堅持不裁員、不減薪。
蔣劍峰先生情係家鄉,反哺家鄉,集中體現在他傾力支持家鄉興辦教育事業上。他多次對家鄉親人和縣鄉幹部說:“國家要發展,窮鄉要脫貧,最要緊的是興教育人。”他認為捐資只是“治標”,興教才能“治本”,把“興教育人”作為人生中一個毫不動搖的理念。為了在家鄉興教育人,他兩次流下了熱淚。
2002年清明,年逾八旬的蔣劍峰率兒至剛、至強回到石洞村,他看到石洞小學校舍破舊、設施落後,特別是得知全鄉有100多名孤兒和300多名特困學生時,心潮無法平靜,第一次流下了傷感的淚。蔣劍峰父子當即決定為附近6個村的孩子,捐資新建一所標準化學校。蔣老說到做到,2003年下學期開學前,總投資650萬元的石洞至上學校如期建成,僅一年時間,一所省內一流的現代化鄉村小學拔地而起。學校佔地1.8萬平方米,校舍可容納800名師生,劃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場三個區域,由綠化帶隔離,有林陰道連通,教學樓配置電腦室、語音室等,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環境優美。9月27日,蔣老父子與市、縣領導會集石洞,全校500名師生身著嶄新的校服歡聚一堂,在該校大禮堂里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當家長孩子看到現代化的“花園式”學校時,臉上樂開了花。“做夢也沒有想到,大山里的孩子能有這麼好的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們的孩子已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了。”一些家長望著新校舍感嘆不已。從此,“興教至上”的旗幟高高擎起,但這僅是蔣老投身家鄉教育事業的一個開端。
建好了學校,蔣老又牽挂著那些在校門外的孤兒與輟學的特困學生,進一步延續和開拓他的光彩事業。2002年,他決定每年捐款20萬元,成立馬頭橋鄉小太陽基金會,扶助困難學生圓夢。2002年7月27日,小太陽基金會的首期捐贈和頒發儀式隆重舉行,當年,全鄉就有869名孤兒和特困生獲得救助。2008年起,他又把小太陽基金會的資助范圍擴大到高中生和大學生,覆蓋全縣。目前,蔣老一手創辦的小太陽基金資助貧困學生達2000余人,一些貧困學子為此改變了命運,改寫了人生。石洞村村民蔣代英瘦小體弱,丈夫去世,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生活無著,上學無門。由于有了小太陽基金會的庇蔭,子女中兩個已讀初中,一個已入小學,不僅學費全免,每人每期還獲得300元生活費。蔣代英逢人便說:“是他(蔣劍峰)老人家救了我全家!”。
2007年元旦,在至上學校舉行小太陽基金會的發放儀式上,一千多名師生同唱《感恩的心》,100名受資助的學生集體簽名。跟隨著音樂的節拍,蔣老也輕唱著《感恩的心》,眼角再次溢出了欣慰而幸福的淚水。他說:“我也要感恩,感恩于大陸政策,感恩于兩岸兄弟情深,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大陸的優惠政策,沒有當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也沒有我的事業,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對家鄉的教育事業是那樣執著,他對家鄉的孩子是那樣關懷備至。2003年9月26日,當蔣老與至上學校的教職員工座談時,得知教職工每天只安排5元生活費、學生每天三餐只開支1.5元時,即決定補助師生全期生活費6萬余元,並以現金形式當場兌現。此後他又每年投入40多萬元解決教職工福利待遇、給師生購買校服等,以此激勵教職工的工作熱情,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經常要從百忙中抽空看望學校的學生和老師,一次他從長沙購買糖果、食品裝滿了三輛小車的後倉,沒有去看望自己的親人,而是運進學校慰問師生。他經常對老師說:“要千方百計把孩子們培養好,否則,就對不起父老鄉親。”為激勵新寧的老師潛心執教,學生刻苦學習,早在1997年回鄉省親時,蔣劍峰先生就將發達地區的教育激勵機制引進新寧,一次捐款120萬元建立新寧縣蔣周淑琴教育基金會,其存款利息每年3萬元用于獎勵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極大地提高了新寧的教學質量。2003年,他又把基金會的獎金由3萬元提高到每年10萬元。他還捐資15萬元為縣教師進修學校購置遠程教學設備,以培訓具有現代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至今,僅為振興家鄉的教育事業,蔣劍峰先生累計捐助已超過千萬元。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蔣劍峰先生最為喜歡余光中的這首《鄉愁》。蔣老闊別家鄉四十載,歷經滄桑歲月,飽受鄉愁之苦,對此深有感觸。他說,鄉愁是他深藏在心底的一個心願,希望有朝一日能葉落歸根,魂歸故里。
蔣老參加過抗日戰爭,目睹了昔日積貧積弱的中國飽受欺淩,有著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強烈的愛國心。他經常講,只有國家富強,民族興旺,我們才能挺直腰桿。他經常告誡自己的後輩,要不忘歷史,不忘國恥,維護民族利益。
蔣老時刻關注著新寧的發展變化,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對家鄉的跨越發展充滿期待。蔣老的一片赤誠,兩行熱淚,是那麼至誠,那麼至善,浸透著一種強烈的愛國心,更寄托著一份濃濃的故鄉情。
(作者:鄧飛雲 張海濤 新寧縣臺辦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