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岳陽篇:洞庭湖邊釣魚翁

時間:2010-11-02 15:02   來源:中國臺灣網

洞庭湖邊釣魚翁
——記臺灣金孔雀釣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昭明

 

  今天我們要說的釣魚翁,並不是天天在洞庭湖邊釣魚的老人,而是專門給各位釣友制造生產釣具的老陳,不過,為了試驗自己的釣具,老陳也會經常去洞庭湖邊釣魚,聽釣友們介紹,用老陳生產的釣具釣魚,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呢!

 

  老陳何許人也?老陳本名陳昭明,來自臺灣省桃源縣,地地道道的臺灣本土居民,1993年從臺灣前來大陸準備投資興業,機緣巧合來到了岳陽市臨湘市(縣級市),並在這里創辦了臺灣金孔雀釣具有限公司,這一呆就是16年。期間他將臺灣最頂尖的釣具,尤其是魚漂生產技術傳至臨湘,用行業內的話說就是:他在臨湘的16年,就是給臨湘辦魚漂生產培訓班的16年。在臨湘,他的魚漂說第二好,沒人敢稱第一。而近二十年的在湘生活,也讓他在這里找到了特有的“熟悉感”,洞庭湖邊的臨湘市已成為陳昭明生命獨特的一部分。

 

  在臨湘市107國道邊的一棟居民樓房中,筆者見到了陳昭明,個子不高,西裝褲、T恤,戴頂棒球帽,一個有活力的老頭是老陳給筆者的第一印象。臺燈下,老陳戴著老花鏡正琢磨著這一次新推出的“革命性產品”。陳昭明出生釣具制造世家,在來湘之前是在臺灣從事釣具制造和銷售事業,從他手中出來的釣具在臺灣屬于最頂尖的產品,目前,他太太和兒子仍在桃園縣經營釣具銷售業務。就著空閒,老陳講述了自己在湘的這些年。

 

  機緣巧合到臨湘

 

  回憶第一次來大陸時的心境,陳昭明說從小就對大陸懷有一種既陌生又神秘的感情,“這種感覺我相信很多臺灣人都有,千絲萬縷的感覺。”老陳說其實自己最早來大陸是1992年,因公事需來大陸出差,匆忙間並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他遇上了武漢某高校的一位教授,“他跟我說,你掌握那麼好的釣具生產技術,應該來大陸發展,這里優越的生產條件會是一塊發展的沃土,聽了他的建議,加之我個人對大陸的向往,就來了。”

 

  當帶著投資興業的夢想再次踏上大陸,陳昭明說那種感覺與先前截然不同,好像多少年的夢想竟然終于成真了。

 

  陳昭明最先將目標選在武漢,卻因為牽線人有事耽擱,原計劃被擱置。而偶然的一次機會,老陳來到了臨湘市,“當時的臨湘街上還是馬拉車、拉貨,計程車是很稀奇的東西,跟我熟悉的臺灣相比確實有差距。”雖然對內地釣具銷售市場存在擔憂,但是這里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原材料最終留下了老陳。他和夥伴合資一千萬臺幣(當時合約人民幣300萬),辦起了釣具制造公司,老陳的大陸投資興業夢就這樣紅紅火火開張了。

 

  臺辦真情解危困

 

  據老陳介紹,90年代初,大陸尤其是內地的人們,對釣具並沒有太多的要求和講究,所以對老陳公司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特別的感覺,“當時,我們的計劃是在大陸生產,主銷臺灣和國外,最初的幾年也確實是按照這個計劃進行。”公司生產經營順利,也得到了臨湘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0年對老陳的事業來說是一個分水嶺,進入21世紀後,內地包括臨湘人的市場經營和搶佔市場概念日漸增長,老陳的公司和技術受到本土的衝擊,金孔雀的釣具成為許多臨湘釣具生產商競相學習的對象,“好像一夜之間,臨湘的釣具生產商由30多家增加到200多家,”臨湘已經成為全國知名浮漂釣具之鄉。這讓老陳感到非常欣慰,他認為產業只有抱團發展,才能真正有規模,上檔次,在抱團發展過程中,可以產生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最後生存下來的企業,將最終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就在2000年,一同和老陳來臨湘投資的夥伴突然消失了,留給老陳一張幾百萬的欠條和一場官司,“那算是我來臨湘最困難的時候,幾乎是跌落谷底。”老陳說他也曾灰心過,但是臺辦的幹部陪著他打官司,使他一路堅持了下來,“我們在這里經商,有什麼不方便,都是臺辦幹部幫我們奔波,大陸對臺商的政策,也是臺辦幹部向我們介紹,臺辦就像我們臺商在大陸的娘家。”

 

  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

 

  事業與家同在,成為越來越多大陸臺商的生活寫照,也是陳昭明在臨湘生活的真實寫照。“才來臨湘時,除了公事,我幾乎與當地人沒什麼接觸。現在,左右鄰居都喊我老陳,對臨湘,我已經有了一種特別的熟悉感,類似家的感覺。”2000年,在陳昭明事業最低谷的時候,老陳在臺灣的母親對他發出了歸家的呼喚:你在大陸虧了多少錢,我給你,你不要呆在大陸了。“我很感謝我的母親,她讓我沒有後顧之憂,但是我還是留在了臨湘。”

 

  2001年,陳昭明在臨湘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老陳回到了臺灣,陪同母親做手術,一直到母親最後過世,“中間耗時約3個月,這是我來大陸後,在臺灣家里呆得最長的一次。”老陳說母親的去世對他打擊很大,“一直以來,母親、妻子和幾個子女都非常支持我在臨湘的事業,雖然幾經起落,但是他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而說到這里,老陳表示其實自己也很想家,也覺得虧欠家人。

 

  當問起一年回家幾次,老陳笑著說,這16年來,他在臺灣家里呆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半年,春節留守臨湘已成為慣例。起先的幾年他還覺得自己一個人有點淒涼:“大陸本身很重視傳統佳節,看著周圍的人們都歡歡喜喜過年過節,我就一個人在家,隨便吃點東西,也沒親人圍在身邊。”現在,已經習慣臨湘生活的他坦言自己生活得很好,一年回去兩次,過節的時候,員工、朋友和臨湘臺辦的幹部來家里走動走動,大家一起聚聚,同樣熱鬧開心。“16年的在湘生活讓我習慣了這里的生活,以前我不吃辣,現在沒辣椒吃不下飯,還有我最喜歡吃湖南農家臘肉,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

 

  而今邁步從頭越

 

  現在老陳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參加不久將在北京舉行的世界釣具展銷博覽會,“前不久在蘇州舉行的釣具博覽會上,我的魚漂和其他釣具獲得了非常棒的反響,別人等顧客,我們展臺是忙不贏。”他說這次在北京舉行的釣具博覽會規格更高,代表了目前國內釣具業最高水平,而他預備在這次博覽會上推出自己新研發的產品,而且要盡力攬下大宗訂貨單,將公司經營推向新的高峰。

 

  “在臨湘發展釣具業的16年,好比是辦培訓班的16年,我把我的技術傳給了臨湘人們,現在我將突破原來的技術,尋求更高的發展。”對此,老陳顯得信心十足,他說他已經和兩個兒子商量好了,8月份,兩個兒子也將來臨湘,幫助老陳打理這邊的生意,同時學習經營公司,並適應這邊的生活,“做長期打算,他們會在這里留多少年,我不敢說,但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十幾年和最珍貴的記憶是留在了湖南臨湘,我對這里已經有了歸屬感。”採訪結束後,老陳轉入一家店鋪,熟稔地與老板交談,看起來與一般的臨湘老頭並無兩樣,老陳說他期待著兒子們的到來,期待公司新一輪的發展,也期待在臨湘再發展一個16年。

 

  (作者:李紅安 李娟      岳陽市臨湘市委臺辦選送)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