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進入近代
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回應西方工業革命,就是開放市場,將中國由先前的農業社會經濟形態轉變為工業形態。從後世情形看,西方巨大的資本衝動指向的是市場、利潤,而主權、土地、人民並不是資本的爭奪目標。
其實,在中西交流之初,貿易往來就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很長一段時間,由于中國市場不發育,中國的老百姓缺乏購買力和消費習慣,西方工業產品在中國淪為士階層、商人階層,尤其是貴族階層的玩意,成了奇技淫巧。相反,中國的初級產品,特別是瓷器、茶葉和絲綢,卻隨著中西交往成為西方社會普遍喜愛的物品。中西之間貿易的嚴重不平衡是馬戛爾尼1793年出訪遠東的真實背景,英國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中國放開市場,為英國資本積極開拓遠東市場,實現其利益最大化,以大致維持中英貿易均衡。
中國此時正處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這個盛世用後世眼光觀察帶有非常濃厚的虛假痕跡。當時的中國人不僅缺少必要的世界眼光,不知道西方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情,而且中國人的貿易理念、貨幣觀念太過陳舊,不知道國際貿易真諦在哪里。中國人認為,你們英國人喜歡我們中國的瓷器、茶葉和絲綢,你們為此支付巨額真金白銀都是應該的。所謂貿易,就是你拿錢買我的東西,真金白銀單向流往中國,說明中國具有吸引力,是天經地義。因此,中國政府無意改變中英之間貿易不均衡,更不會讓英國資本自由進入中國開發市場。我的地盤我做主,于是乾隆大帝在接見馬戛爾尼時明確而傲慢地拒絕了英國人的建議。由此,中國和平轉型至工業化時代的希望化為泡影。
馬戛爾尼使團中國之行以失敗告終,中英之間的貿易不平衡仍然無法獲得解決。漸漸地,英國不法商人竟然以鴉片為商品,試圖以這種不道德的手段消解中英貿易不均衡。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罪惡的鴉片貿易”。
鴉片貿易很快使中英貿易走向均衡甚至逆轉,大量真金白銀外流,影響中國經濟健康發展還在其次,重要的是鴉片泛濫既使國庫空虛,朝廷已無可用之餉,更使大量中國人染上毒癮,淪為東亞病夫,中原已無可用之兵。
兩大困境折磨著中國的政治精英。然而,由于鴉片貿易並不單純是英國商人的問題,中國內部的利益集團,尤其是廣東負責貿易管理的官僚,實際上也是鴉片貿易的重要受益人。清廷在鴉片貿易問題上長時期猶豫不決,進退兩難。1836年,許乃濟建議鴉片貿易合法化,建議國內種植價格更加低廉的罌粟,以國產衝擊進口,以價格優勢佔領市場,以此保證朝廷財政收入。
許乃濟的建議是純粹的貿易原則,事實上對于當時中國來說,鴉片的危害更多地還是對中國人生理和心理的戕害,因而,那時知識精英大多主張從源頭上動手,嚴禁吸食鴉片,強調堵住需求,扼住市場,沒有人吸食鴉片,鴉片貿易自然終結。這是黃爵滋1838年向朝廷作出的重要建議,代表了大多數知識精英的一般看法。
道光帝對于鴉片危害是非常痛心的,他對黃爵滋的建議很感興趣。他將這個建議批轉各省督撫進行討論。各省督撫對黃爵滋嚴懲吸食者的建議雖說並不明確反對,但總覺得這個辦法太激烈,畢竟吸食者只是個人愛好,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鴉片危害的根源在于鴉片貿易,只有堵住販賣環節,才能消除鴉片危害。
各省督撫不太讚成黃爵滋的方案,惟林則徐以為黃的方案可行。林則徐在給朝廷的回復中建議,既要對那些販賣鴉片者處以極刑,也不要放過那些吸食鴉片者。
林則徐對各種方案的綜合符合道光帝的心理需求,于是朝廷很快召林則徐進京,商討大計。林則徐與道光帝據說懇談了十九次,研究禁絕鴉片及其貿易的方案。1838年12月31日,朝廷授予林則徐全權,以欽差大臣身份前往廣東解決鴉片泛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