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交往需要坦誠

時間:2013-08-05 14:49   來源:中國臺灣網

  1850年代中期,英美法三國準備利用《望廈條約》期滿修約的機會擴大對中國的貿易份額,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中外各方在心平氣和條件下坦誠談判,應該也不難找到解決辦法。

  對中國來說,畢竟五口通商已經打開了國門,外國資本、商品在過去十幾年流往中國,也沒有帶給中國什麼實質性危害。然而,清廷此時面臨巨大的政治困境,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勢如破竹攻佔了大半個中國,這使中國政府在與列強繼續交往上不能不受到一定影響。

  更讓清廷無法理解的是,英美法三國既然要和中國政府談判修約,但三國竟然背著清政府試圖與太平天國建立外交關係,實行雙軌外交。清政府對此無法理解,以為三國很不夠意思。

  三國找太平天國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並沒有多少政治上的因素。三國政府代表著各自國家資本家的利益,資本的安全、增值,是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既然太平天國佔據了大半個中國,萬一太平天國北伐攻下了北京,萬一太平天國推翻了清廷,三國當然不願完全綁在清政府這架戰車上,他們理所當然要尋找更安全的方式。只是遺憾的是,太平天國還是太幼稚了,太不知道外交對自己的重要性了,他們竟然在三國外交官自己找上門來時拒之門外,死活不願答應三國交往的要求。

  不得已,英美法三國外交官暫時放棄與太平天國交往、構建雙軌外交的想法,重新拿出全副精力與清政府交往。

  三國與太平天國試圖建立外交關係的做法是自己的權利,也是三國政府對本國利益的責任,無可挑剔。但從中國立場看,三國的做法至少顯得有點不夠意思,因而三國也就很難讓清政府那樣爽快地接受修約,接受擴大貿易。這是清政府的權利。

  中外之間的別扭引發了新的戰爭。1855年,美國政府任命傳教士出身的伯駕為新的駐華公使,要求伯駕上任後盡快向中國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1.準許公使入駐北京;2.無限制擴大通商范圍;3.廢止一切對在華美國人自由行動的限制。從後來情形看,這三項要求都不是問題,但在當年卻引發了一場外交衝突,甚至一場戰爭。

  伯駕上任途中繞道英法,與兩國外相協調了立場,兩國政府支持美國的立場,訓令兩國公使與伯駕一致行動,要求中國政府擴大對外開放,落實貿易自由、行動自由,準許各國公使進駐北京。

  三國外交當局立場一致。1856年5月2日,美國公使伯駕就修約問題向負責大清外交事務的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外交照會。這個照會主要內容是:

  三國派遣使節駐留北京,中國派遣代表分駐華盛頓、倫敦和巴黎;

  三國貿易無限制擴充到中華帝國全境;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