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重回和平軌道

時間:2013-08-05 14:45   來源:中國臺灣網

  此次衝突,英法聯軍損失慘重,在13艘軍艦中,4艘被擊沉,6艘被重創,何伯身負重傷,被擊斃、擊傷的聯軍官兵達四百多人。

  聯軍陸戰隊陷入海灘深泥中不能自拔,無法登岸,聯軍只能宣告失敗,退回南方,退到上海,等待國內援兵。英國艦隊司令何伯給英國公使普魯斯的解釋是:“我所支配的力量,已證明是不足以消除阻止你進入白河口的那些障礙,那些障礙具有令人可怕的性質,任何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都不能達到成功的結果。”

  在上海,兩國公使和聯軍將領都採取了一種沉默態度,他們不想連累各自政府,或者強求各自政府對未來給出答案:戰爭,或和平。他們只能默默等待局勢變化,等待中國政府覺醒。

  在中國,說句實在話,也沒有人準備利用僧格林沁在大沽口的勝利擴大戰爭。此時,正是清廷與洪秀全太平天國戰爭最緊急的時刻,蘇州被太平軍包圍,危在旦夕。江浙地區官紳聽說朝廷在北方與外國人開戰,個個都嚇得心驚肉跳,以為不智、不值。因為江浙一帶官紳具有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知道外國人在中國的目標、目的,知道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真實想法,知道西方就是中國應該學習的榜樣,特別是現在,中國更應利用英法援助去對付太平軍。所以,江浙地區官紳對于大沽口勝利嗤之以鼻,他們請求朝廷改變方略,放棄“剿夷”,實行“撫夷”,借用外國力量平息太平天國叛亂,恢復長江流域的和平與秩序。

  對于江浙地區官紳的要求,朝廷還沒有做好接受的準備,朝廷顯然不願意向英法各國示弱,這當然是中國這樣的大國最忌諱的。但是,江浙地區官紳的態度顯然深刻影響了朝廷各種勢力分化組合,漸漸地,主導性意見是內亂的危害性大于外患,攘外必先安內,太平軍一日不除,中國一日不得安寧。欲除太平軍,就不能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清廷的外交政策並沒有因為大沽口勝利轉而更強硬,相反,清廷在1859年下半年傾向于接受《天津條約》。

  對于大沽口中外軍事衝突,中國方面也做了新解釋,大概意思是一場誤會,誤會的根源在于,兩國公使倘若只是進京換約,那麼為什麼要帶那麼多軍隊呢?海河是中國內河,中國當然有權在那里設防,但是中國政府設防的目的不是對著英法公使,而是防范太平軍由此進犯北京,並非中國政府刻意仇外,更不是專門對著英法聯軍。

  況且,按照中國方面的解釋,當時美國公使華若翰、俄國公使彼羅夫斯基按照中國方面指定路線由陸路進京換約,都比較順利,都沒有發生意外和衝突,由此也可反證大沽口衝突並非中國刻意所為。

  中國方面的解釋當然並不是歷史真相,因為大沽口衝突結束沒幾天,清廷就通令嘉獎了僧格林沁所部官兵。但是,清廷這時曲意解釋,其目的還是善良的,是一笑泯恩仇,化敵為友。

  對于中國方面的好意,英法兩國公使心領神會,他們雖然內心深處不滿清軍的攻擊,但他們並不堅持復仇,更沒有堅持雪恥。他們只要求中國政府賠償英法兩軍直接損失。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