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文明的“軟實力”

時間:2013-08-05 14: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中國的危機,中國在被迫步入現代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通過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機,注入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由于這場運動就是要學習西方、“尋求富強”,因而格外看重達爾文的進化論,尤其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不再相信道義,不再相信公理,不再相信正義,只相信力量,只相信實力,所謂“落後就要挨打”一語道盡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理解。

  中國文明昔日輝煌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國究竟憑借著什麼樣的力量從黃河流域某一個小地方逐步擴展,逐漸構建一個龐大帝國?而且,從歷史事實層面說,中國雖曾發生過許多次徵戰,但這些徵戰並不像後期帝國如清朝中期以開疆拓土為目標。借用現代政治術語說,中國文明的“軟實力”究竟是什麼?

  其實,中國文明的“軟實力”就是“以夏化夷”。只是在過去很多年,我們對這個概念理解有誤,以為這個概念表明了主流群體的傲慢與狂妄。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對的。

  中國文明在黃河流域誕生的時候,就是一種農耕文明。相對于周邊族群生存狀態,農耕文明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文明形態、生存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周邊族群爭相效法的對象。周邊族群以“夷”的身份長時期受到“夏”的熏染,楷模的力量漸漸引起周邊夷族不斷內向,所謂“以夏化夷”,其實就是主流文明不斷影響著周邊的邊緣文明、非主流文明,漸漸憑借“軟

  實力”不斷擴大著自己的“文明邊疆”。周邊“夷族”的“邊緣文明”漸漸地被主流文明所同化所徵服,“生番”漸漸變成“熟番”,中國的政治地理、經濟地理都在這個過程中柔性擴展。

  中國文明這種柔性擴展的態勢直至明清更姓易代都沒有中斷,接續朱明王朝統治中國的滿洲人,在朱明王朝其實就屬于“周邊夷族”,屬于“生番”。所謂“滿洲”,按照清代官方文獻的說法,就是明朝周邊的一個部族,一個族群。滿洲人的文明長時期受到中原文明熏染,滿洲部族首領接受中原王朝冊封。及至中原大亂,群雄並起,滿洲人入關,武力平定李闖王,定鼎中原,完整接受大明王朝政治遺產。

  滿洲人的文明根底畢竟尚淺,沒有充分理解中國文明“軟實力”,沒有用這種軟實力去積極影響周邊,而是沿用滿洲人徵服傳統,擴大政治邊疆,維護中原王朝法統和政治遺產。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