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精彩書摘(2)

時間:2013-03-19 10: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1 這個世界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已擁有”。

  ——(古希臘)阿基米德

  失去和擁有,失去放在左手,擁有放在右手。同樣是左右手,很多人往往忽視了右手中的擁有,而一味地計較左手中的失去。

  人們總是感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而總是忽略自己已經擁有的幸福。其實,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已經擁有的。

  每一個人,之所以能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就是因為人生是不能重來的。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們曾經擁有過的一切,就不會那麼珍貴。

  一生中總會有一些人讓你來不及告白,來不及說愛,空留遺憾和牽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眼前所擁有的,畢竟沒有來世,僅有這一生。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一生獻身科學,忠于祖國,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讚揚。

  2 願意的,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命運拖著走。

  ——(古羅馬)塞涅卡

  平凡的人聽從命運,只有強者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們一生中所遭遇的所有事情,都是人生對我們的考驗,只有學會握住自己命運的韁繩,我們的人生才能由自己來做主。

  很多時候我們都向往著不斷攀登高峰,但是生活不會一帆風順,很可能在我們滿懷希望和信心去拼搏的時候,我們會被突如其來的挫折打倒。這會使得我們痛苦悲傷,而當無窮盡的黑暗包圍我們時,我們總會感覺到無路可逃,當一次次努力後卻無果時,我們更會感覺到失望和困惑。但是,我們不得不告訴自己,我們的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實只要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挑戰,面對種種挫折,那麼生命就能夠創造出種種可能。

  人就是這樣,當你以一種豁達、樂觀向上的心態去構築未來時,眼前就會呈現出一片光明。反之,當人將思維囿于憂傷的樊籠里,未來就會變得黯淡無光。

  其實,人與人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真正的區別在于對待事情的態度。所以,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自己的態度。

  3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法國)盧梭

  世人總是將名與利作為成功的標志和象徵,這種世俗的觀念使得很多人為追求功名利祿而一生被名利所牽絆。

  “名”是韁,“利”是鎖,一旦沉溺于名利,生活就會被它們所牽引著,名利的得失就成了判斷人生的標準。名利散發著奪目的光輝,很多人都想將其據為己有,因而人們奮不顧身地撲向名利,卻不知道在我們得到名利的同時,也將名利的繩索套在了自己的心上。當我們初次嘗試名利的光環帶給我們的益處之後,我們就很難再擺脫名利的糾纏。當名利的繩索越收越緊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會痛苦無比。

  一個人若是癡纏于名利,那麼名利就會佔據他生活的全部。當這種想法被無限制放大之後,他將無法感知生活的樂趣。名利還有一點更可怕,那就是它一旦進入人的內心就無法得到滿足,即使我們能夠求得名利,依然難以體驗到生活的快樂。

  一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這就是世人難得灑脫的根本原因。因此,要獲得灑脫,我們就必須看清自己究竟能夠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從而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獲得什麼,能夠獲得什麼,自然地放棄本不屬于我們的東西,欣然地接受得到的東西。這樣,可能就會灑脫了。

  生活里誰都知道灑脫一些好。生活的糾纏如此多,心頭的負擔那麼重,灑脫就成了一種奢望。其實灑脫就是一種簡單的轉身,是一種做人的品行,給生命一份灑脫,也算沒有白活。

  盧梭 (1712—1778):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4 只要我們能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

  ——(德國)歌德

  時間,就像流水一般在身邊流過,悄無蹤跡,永不回頭。

  時間,就像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匆匆》中寫的那樣:“洗手的時候,日子從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眼前過去。”

  時間是寶貴的,時間也是匆匆流逝的。但其實,只要我們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因為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是會有的。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因為時間限制了我們的生命,但是只要我們能充分利用屬于我們自己的時間,不浪費每分每秒,珍惜每分每秒,我們就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出永世的輝煌。

  時間就是生命,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我們每個人都應好好地珍惜時間,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出無限的生命價值。

  5 背起行囊,獨自旅行。

  ——(德國)黑格爾

  我們經年累月被禁錮在城區鬧市,心靈被忙碌、工作、生活充斥著,從來不曾體驗大自然中原汁原味的甘甜。其實,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是非常向往大自然的,向往著那山清水秀的地方。

  背起行囊,獨自去旅行吧!

  當我們泛舟洞庭,誦起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時;當我們登上長城,想著毛澤東的“不到長城非好漢”時;當時我們傲立泰山,吟著杜甫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時;當我們仰觀瀑布,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我們必將會拋去所有的愁苦、煩惱,豪氣、愉悅、恬靜會充溢心靈。

  來一次旅行,不單單是滿足眼界。當你抱著放松自己的心態去旅行,去尋找最真實的自己、最簡單的自己、最輕松的自己,可以卸下所有的防備、所有的面具,去享受一場心靈的盛宴,和大自然來一個最溫馨的擁抱。

  旅行是一場心靈的救贖。當塵世的紛擾、情感的困惑、工作的壓力一起向你襲來時,不要再假裝堅強,不要再委屈自己戴著面具生活,去自然界感受一下鳥語花香,欣賞一下日落的黃昏。也許那些一直困擾自己的感情或工作問題,都會在靈光乍現的一刻得到解答,這就是大自然給你最好的答案。

  獨自去旅行吧,看看清風明月,看看行雲流水,靜靜地去感受一下春雨的嫵媚、夏風的熱情、秋陽的羞澀、冬雪的浪漫。讓每一個日出日落變得詩意起來,在每一次暮鼓晨鐘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在路上,遇到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體驗著不同的人生經歷;讓“在路上”從一種狀態變成一種人生態度,向著遠方和內心,起程。

  黑格爾(1770—1831):19世紀末,在美國和英國,一流的學院哲學家大多都是黑格爾派。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