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6

時間:2013-02-18 09:31   來源:中國臺灣網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伊朗時局動蕩,美國大使館的安保又十分薄弱,為什麼不在第一次襲擊後直接關閉大使館,以策安全?

  這是因為伊朗對美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不僅是因為這個國家有著龐大的石油儲備,而且也是因為在過去的超過25年里,它一直是美國的堅定盟友,也是美國對抗蘇聯的緩衝國——要知道,伊朗和蘇聯之間有著長達1,600英里的邊境線。蘇聯一直渴望獲得一個溫水港,並希望增加其在波斯灣地區的影響力,這並不是什麼秘密。所以,卡特政府並未切斷與伊朗的關係,而是謹慎地尋求與臨時政府的合作。由此,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仍保持正常運轉。

  今天來看,你或許會為伊朗和美國曾經是盟友而感到驚訝,但當把這一切置于蘇聯和美國大博弈的歷史背景下時,你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早先,對于伊朗,美國似乎只滿足于做一個局外人。當時這個被稱為波斯(直到1935年它才改稱伊朗)的國家就像是英俄拔河比賽中間的繩結,其以高超的技巧遊走于兩國之間。之後,“二戰”爆發,該地區的地緣政治發生了巨大轉變。突然之間,莫斯科和倫敦成了盟友,而為保護石油和通往俄羅斯的陸路運輸線,兩國決定共同佔領這個國家。由于擔心伊朗君主禮薩(Reza)會倒向納粹德國一邊,英俄兩國聯手將其罷黜,並扶持他21歲的兒子穆罕默德 禮薩 巴列維登上王位。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大規模投資伊朗。1946年,蘇聯方面很不情願地于從伊朗北部地區撤軍,而在華盛頓看來,他們還會以各種借口再次涉足伊朗。此外,美國還擔心蘇聯人會通過秘密手段破壞伊朗的沙赫政府。因為伊朗的群眾黨(Tudeh Party)正日漸強大,並公開支持莫斯科的目標。

  正如美國擔心的,在1951年,沙赫的權力逐漸被伊朗律師穆罕默德 摩薩臺(Mohammad Mosaddeq)所剝奪。摩薩臺在對英國所屬的盎格魯-伊朗石油公司(AIOC)實施國有化的運動中嶄露頭角。伊朗人民覺得自己長期以來一直都受英國的剝削,在這次國有化浪潮中,摩薩臺成為一個英雄,並最終被任命為總理。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為應對伊朗對盎格魯-伊朗石油公司的國有化,英國很快就挑起了一場針對伊朗石油的抵制運動,使得當地經濟陷入混亂。在隨之而來的騷亂中,原先支持摩薩臺的聯盟開始瓦解。

  當摩薩臺與群眾黨結成聯盟時,美國的擔憂開始增加。對艾森豪威爾政府來講,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情報部門發現蘇聯人準備給摩薩臺提供2,000萬美元的援助。

  考慮到這些威脅,白宮給中情局下令,要求局長艾倫 杜勒斯(Allen Dulles)與英國合作,一起推翻摩薩臺。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