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9

時間:2013-02-18 09:29   來源:中國臺灣網

  盡管伊朗人措辭嚴厲,但兩國之間似乎還是有一些共同基礎的。比如說,沙赫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期間曾向美國購買了大量武器裝備,而有的仍未交付。此外,伊朗在美國的銀行中還有數十億美元的存款,而對當時的革命政府來說,這些資金正是它維持統治所亟需的。

  在1979年秋,霍梅尼還需要鞏固自己的權力;這個國家處于一種松散狀態,而統治它是一個相對“溫和”的政府,總理為邁赫迪 巴扎爾甘(Mehdi Bazargan)。1979年6月,布魯斯 蘭根獲準出任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臨時代辦,兩國關係似乎開始朝著正常化方向發展。

  逃離伊朗之後,沙赫以國際“逃亡者”的身份度過了數個月的時間,最後卡特總統被說服,並以人道主義原因接納了這位被罷黜的統治者,因為當時他已經被查出患有淋巴瘤,需要緊急治療。雖然接納了沙赫,但卡特知道這是一次冒險行為。霍梅尼要求沙赫回國接受“罪行”審判,卡特因此擔心美國會遭到伊朗的報復。在與白宮工作人員的一次早餐會上,卡特再次表示了他的擔憂,並問道:“如果美國人在伊朗被抓或被殺,你們建議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對此,沒有一個人給出答案。

  不出所料,沙赫抵達美國的消息立即引起了伊朗民眾的憤怒和猜疑,他們擔心美國會重新扶持他上臺。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伊朗報紙一直在杜撰新聞,宣稱美國是伊朗遭挫的幕後黑手。為強化自己的控制權,霍梅尼不忘火上澆油,呼吁學生擴大對美國的攻擊,希望以此迫使美國送返被罷黜的統治者。很自然的,伊朗人將他們目光瞄向了他們所能找到的最明顯的目標:美國駐伊朗大使館。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