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後記 尋找物欲世界的出口

時間:2013-06-20 10:51   來源:中國臺灣網

  文:楊志鵬

  《世事天機》的初稿,是在終南山嘛尼悉地茅棚幾個閉關的僧人照應下完成的。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經常想的是,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物質財富積聚的年代,不再飽受貧窮的折磨,但在享受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又不得不痛苦地感到,我們的精神已處在極度貧乏的狀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改革開放剛剛紅紅火火展開之時,西方世界的發達深深吸引著國人,西化成了許多人心中的目標,似乎中國過去的一切都是錯的,幾乎喪失殆盡的民族傳統中剩下的那麼一點點傳統美德,比如勤儉、忠貞、敬重長輩等等,統統被當作了突破的對象。于是,就有地里種草比糧食賣出錢的新觀念,也就有了改變消費方式的高論(所謂拼命掙錢,大把花錢),更有引用所謂導師的名言:社會的進步是以道德的淪喪為代價的。並把這種淪喪說成是新道德終究要代替舊道德的必然規律。喜新厭舊被說成是社會進步,“審父意識”成了一種時髦的理論。消解崇高,嘲弄傳統,被主流媒體追逐叫好。總之,所謂西方的藍色文明一定要代替東方的黃色文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被當作了必然要淘汰的包袱,被批判,被揚棄。生命成了效率,時間成了金錢。在這些混亂意識的支配下,我們在為經濟快速發展、財富高速增長興奮的同時,不得不經受道德淪喪所帶來的痛苦。當我們終于審視困境時,才突然發現,我們不但丟棄了自己原有的精神財富,也沒有準確地拿來西方的東西。這樣的結果,令我們顯得既尷尬而又無奈。也許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幾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撫平。面對亂象叢生的現實,當代中國人不滿卻又深陷其中。驀然發現,我們已經走得太遠,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必須沿著正在走的路走下去。重塑民族精神的道路何其艱難!但我們必須直面困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重新鼓起勇氣,喚回我們原本就有的諸如仁愛、誠信、無私、奉獻、慈悲等普世價值,進入真正的現代社會。作者在《世事天機》的故事中,進行了艱難的努力。

  《世事天機》寫的是當下中國的現實故事,其中許多人和事,我們經常可能見到聞到。有些人物就是我們的朋友,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我曾套用魯迅的話在一篇文章中說:我被人害了,但我是害人的人的兄弟。或許用“集體原罪”來反思我們這些年的行為才更切近事實。這就使我在寫作中,不時想到,常常有人感嘆眼下世風時,說中國人缺乏信仰,缺乏宗教精神。《世事天機》寫了一位佛教大師,寫了書中人物的精神尋找。但作者無意奉勸人們皈依佛門,更不茍同籠統的宗教精神缺乏說。正如書中有的人物,他雖然接受了密宗灌頂,在形式上皈依了佛門,但並不等于他有了信仰。他的行為邏輯與佛門無關。當然,我也依據高僧大德的教言和自己的修行體悟,描寫了通常人們所說但並不理解的明心見性時的狀態,盡管文字直達真理的路徑有限,但我依然希望與有緣者分享生命的華麗與平實。在這里,我更願意把信仰的話題扯得遠一些。因為,信仰這個詞,在當下中國社會,很大程度已經被人們誤讀了。似乎大家常說的信仰,是指人要有精神寄托。至于對自己的信仰到底理解多少,好像並不重要。于是,人們看到廟里燒香的,教堂做禮拜的,會說:他們至少有信仰啊!好像是讚揚,實則背後的意思是說:迷信也好啊!總比什麼也不信強。在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盡管把信仰局限于精神寄托層面,就很難能可貴了,但僅僅如此,作為生命的個體,依然顯得暗淡無光。更何況一些偏離信仰徒有虛名的宗教組織,他們與真正的信仰風馬牛不相及,只是世俗生活中的利益集團而已。

  信仰的對象應該是真理!只有終極真理才是值得人們用生命去追求的。它與迷信更是涇渭分明。人類不能只對眼前的利益感興趣,而對生命現象熟視無睹。或者把關注生命,僅僅理解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說得更理想些,只是關懷人們的幸福指數,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這些顯然只是世俗生活注意的范疇,離真正的真理信仰相差甚遠。信仰應該超越世俗生活,是對生命真相的不懈探求,至少是對包含了人類普世價值在內的理想社會或人生的向往。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但有無數的古聖先賢在探討和證悟生命的奧秘,就是已被物欲包圍了的當今世界,仍然有無數的大德聖賢在關注著生命的流向。他們中有無數的聖者,證得了各種不同的境界,有的已證得圓滿的宇宙人生真相。但由于人們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性的差異,他們的成就未被更多的人理解,甚至被人們誤解。但他們不會因別人不理解或誤解而修正自己的方向。正因為他們為人類打開了非同一般的認識生命的通道,才使我們生命的流向和價值更具意義。

  當然,你可以認為人死如燈滅,什麼也沒有了;也可以認為所謂的天堂地獄是杜撰,但作為對未知生命現象的任何研究或探索,都是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的,因為對未知世界的追問,是人類生存的需要。宇宙、地球從誕生到毀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人類不會僅僅為了物質的無限享受,而放棄對地球、宇宙之外空間的探索,甘願等到地球、宇宙毀滅時,全體人類與之同歸于盡。更何況,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包括個體生命在內的生老病死等無數的難題需要隨時破解。所以,生命科學對于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科學技術雖然是公認的方法之一,但它顯然不是唯一的方法。由于受到人類智力等諸多因素的局限,科學技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它不是萬能的。那麼,一些人通過獨特的方法,找到了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對生命現象的詮釋,身在其外的人,可以存疑,但不可否定,這才是現代社會應取的態度。五明佛學院教授慈誠羅珠大堪布在調查才旺仁曾活佛虹化事件的報告中說:“人人都渴望擁有幸福的生活、自在的身心、灑脫的情懷、和平的生存環境,而人類自從有文明以來,所有通向幸福人生的探索都揭示出一條普遍真理:把美滿的人類理想完全建築在身外的物質生產與追求上是根本行不通的。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再可憐地甘願充當外物的奴隸,為何不能把心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呢?人類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或壓抑能使自己得到自由的方法與潛能,除非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心甘情願作別人或物欲的工具。”眾多的聖者,以自身的修證打開了通向自由境界的大門,作為後來者,是沿著他的足跡向上,或是繼續待在自我蒙蔽的暗室中隨順度日,決定在我們,最終的結局也取決于我們現在的選擇與努力的方向。《世事天機》中人物命運的歸宿,是現實生活的必然結局,也是作者的真切感受。

  因此,我將這部書獻給在物欲世界里掙扎著尋求心靈撫慰的人們,願眾生幸福、平安、吉祥、圓滿!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