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鮮明的泰國文化
早期泰國文化1)陀羅缽地文化(公元 6—11世紀)這是一種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同時又帶有鮮明佛教色彩的文化,當時城市建 築多採用圓形和橢圓形。城牆和護城河都建立起來,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的建設還會與周邊地理環境協調。主要代表有:佛統府古城、北大年的也蘭古城、南奔府的哈利班超古城和瑪哈莎拉堪府的那空佔婆城等。2)室利佛逝(三佛齊)文化 (公元 8—13世紀)室利佛逝是一個信仰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印度、爪哇、阿拉伯以及馬來半島之間的商業貿易使其文化發展得益。室利佛逝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尤其是塞納時期的藝術樣式。其宗教建築主要分布在素叻府的猜耶縣、泰國南部、馬來西亞並一直延伸到印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泰國室利佛逝風格的觀音像、菩薩像和護法像。3)華富里文化(公元 7—13世紀)與前兩者不同,華富里文化吸收了豐富的高棉文化,當然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響,同時還融合了大乘佛教。這種文化在泰國東北及東部地區都能感受到。據歷史記載,高棉帝國的疆土曾多次擴展到現在的泰國國土上,尤其是公元 11~12世紀更加明顯,包括武里喃的帕儂隆石宮(Prasat Hin Phanom Rung)、孟達石門(Mueang Tam)和呵叻府的披邁石宮(Prasat Phi Mai)等等都是高棉時期留下的建築遺跡。13世紀時,高棉的婆羅門教(印度教)被大乘佛教取代,便有了大乘佛教風格的建築出現,包括邦古方塔(Prang Ku)、素輦府的達門石宮(PrasatTa Muan)、北碧府的孟星石宮等等(PrasatMueang Sing)。我想,高棉人一定沒有想到當年建立的很多印度神廟最後變成了佛教寺院;當時的國王也沒想到,佛教寺院最後變成了遺跡。也許,這就是歷史。
泰國政權和王朝泰國歷史上有四個主要的封建王朝,即素可泰王朝(1238年—1438年)、大城王朝(1350年—1767年)、吞武里王朝(1767年—1782年)和曼谷王朝(1782年至今)。但泰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古老的政權,在各個時期都留下了文化遺跡。1)素攀武里政權在當今的素攀府,由陀羅缽地時代發展而來,主要統治過素攀河谷兩岸,經濟依靠農業、陶器業和商業。到大城王朝時期,這里曾作為軍事重鎮,也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華人開始遷徙到此。2)洛坤政權洛坤府歷史極其悠久,公元 3世紀即有室利佛逝在此建國。洛坤政權統治過泰國南部城市,其地位非常重要,在歷史上也影響過素可泰和阿瑜陀耶王朝。統治區域是佛教傳入的主要地域。當時並存著印度教,南傳佛教以及大乘佛教。共有 12個屬國,稱為 12生肖國,後並入阿瑜陀耶。3)蘭納王朝這是從南詔國過來的孟萊王在清邁建立的政權,主要接受小乘佛教文化。公元 1442年—1487年統治達到頂峰,16世紀被緬甸吞並,後獨立。1939年,清邁最後一位國王凱奧(Major General Prince KaewNaovarat )死後,領土並入到現在的泰國版圖。詳情可見清邁帕邢寺內的壁畫,描繪了蘭納時期的風情。與此同時 ,在不遠的帕堯 (Phayao)還有一個帕堯王朝,因與泰國中部的關係比較疏遠 ,因此一般不被認為是正支。蘭納王朝與素可泰王朝、帕堯王朝結成聯盟 ,共同鞏固了泰人的統治。今天的清邁仍然可以看見豐富的蘭納文化遺跡。4)素可泰王朝室利?因陀羅是素可泰王朝的創始人 ,他領導泰人從真臘的統治中獨立並藏于曼谷國家博物館的卻克里王朝初期的“天神會”壁畫自立為王,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這同樣是信奉佛教的一個政權,在第三任國王蘭甘亨大帝時代達到頂峰,蘭甘亨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將流行于素可泰地區的巴利文、吉蔑文加以改造,創制了泰國文字。15世紀後被興起的阿瑜陀耶吞並,詳情可見素可泰篇。5)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當素可泰王朝日益衰敗時,烏通王乘機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從此開創了持續 4個世紀輝煌的阿瑜陀耶王朝(也稱大城王朝)。這是一個既會發展經濟,又會打仗的王國。同時,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和法律制度。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緬甸所滅。6)吞武里王朝華人將領鄭信以收復河山、匡復暹羅為口號,招兵買馬,經過幾年的爭戰, 重新統一了泰國,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吞武里王朝歷時雖然只有短短的 15年,但卻是泰國歷史上極強盛的王朝。作為華人首領,鄭信王的功績是不能磨滅的。7)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後期大將卻里克通過政變登上了新的王位,開創了卻克里王朝,成為拉瑪一世。之後遷都曼谷,因此,卻克里王朝又稱曼谷王朝,延續至今(現國王普密蓬是這個王朝的第九世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