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李宗盛:每個人的快樂要自己負責

時間:2011-11-23 15: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李宗盛,1958年生,祖籍內蒙古。 

  這是一個在華人音樂界太過于耳熟能詳的名字。少了他,華語樂壇缺失的豈止一頁。 

  1979年他抱著吉他踏上歌壇,從此如珠玉般落地的,是無數膾炙人口的歌曲,是無數大大小小的獎項。藝人們才思枯竭時會打電話向“大哥”求助,聽眾們看到作詞一欄寫著“李宗盛”的名字便會感到安心,這一切,比彌漫于大街小巷的流行轟炸更能體現人心。 

  如今的李宗盛飄搖于樂界的“神壇”上,君不見每次“大哥”出動,總有萬千粉絲呼應。不過他卻不願高高在上,樂意的倒是騎自行車、擠地鐵,不想離了普通人的生活——大概這也恰是李宗盛的魅力,那些歌曲里縈繞的纏綿悱惻或冷峻另類之外,總有散不去的紅塵煙火味,才總能撥動尋常人的心弦,于人生的許多時刻都能找到與之共鳴的“李宗盛”。 

  只是,當他憨憨地,又狡黠地笑起來的時候,你有幾分把握,能看清躲在鏡片後的那個李宗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無論是哪一首,他都幾乎像個心理醫生般成為了情歌大師。在音樂圈里,才20多歲大家就開始尊稱他“大哥”,但在家里,大哥的母親一直到現在還是喊他“阿宗”。阿宗送過瓦斯,考不上大學,寫歌成名,做到滾石唱片的副總經理,結婚兩次,離婚兩次,生了三個女兒,這些都是不變的事實。但其他許許多多的江湖傳聞,甚至包括我和他有過緋聞——關于我們的事,你們統統都猜錯;至于他跟別人的事,我就不太敢說了。可是我敢說李宗盛絕對不像很多男士那麼早熟,他說他從小感情就比較遲鈍,有點自卑,有點害羞,所以有點難搞,其實我說他就是悶騷嘛。很多人都認識李宗盛,可是很少人了解他,他到底是情歌大師,是大哥,還是阿宗,還是……?讓他自己來告訴你。 

  ——張艾嘉 

  李宗盛:身為一個音樂人,我太幸運、太滿足了,很僥幸地寫了一些歌,很多人很喜歡。手忙腳亂了那麼多年,小李終于成了老李的這個時候,我就比較沒有什麼雜念,沒有什麼其他的貪圖了,我覺得我很夠本。往後看,我大概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我得好好用這個時間,完成我要完成的事情,心無旁鶩。 

  盡管有“大師”、“教父”、“百萬制作人”等頭銜,年過半百的李宗盛還是一直堅持自稱“小李”。小李一路成就傳奇,秉持的只是對音樂的熱愛。 

  一開始,他的人生似乎和音樂半點邊也沾不上。小時候的小李從未顯示過在音樂上的天分,成績不好,一無所長,還好母親一直對他寬容鼓勵。考上私立專科學校學的是電機,他一路讀得甚是辛苦,愣把5年的課程讀出了7年。那時候他和朋友組成“木吉他合唱團”,在臺灣校園里頗有聲望,不過他卻“彈得特別爛”,倒是憑著“說話特別逗”成了最受歡迎的組員。後來姐姐帶他去考音樂學院,可惜他不識得五線譜,一個個的“豆芽菜”把他擋在科班之外。 

  不過他卻愛上了音樂。如他自己所言,“每天都在想”,“一輩子都不放棄”。 

  于是,本來被父親寄予希望,想讓他繼承家中瓦斯行的李宗盛,抱著一把吉他,闖開了自己的音樂天下。三十年風雨彈指過,功成名就的他突然打起了別樣的主意——當然,一切仍在音樂的名義之下:他要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里,制作出一把名揚世界的木吉他,成為一名出色的華人制琴師。為了這個目標,現在的小李常住北京,工作繁忙,每天早上9點都會準時到他的吉他工廠“上班”,制作屬于自己的手工吉他品牌“Lee guitar”(李吉他)。 

  許戈輝:前30年是做音樂,後面30年就想做琴。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要你從自己那麼堅持、有長性的音樂轉到做一個琴師? 

  李宗盛:我決定做琴是在我35歲的時候,有一次暫別歌壇,去休息一年。那時候我就想,我的人生如果活70歲,35歲已經活了一半了,接下來這一半時間里,我到底是誰,要幹什麼。所以回來以後再過了5年,40歲那年我就不在線上做了,就奔我想去的地方去了。 

  另外,我彈那麼多年琴,在這個行業這麼多年,跟這麼多有天分的音樂人一起工作,我是最合適,也是有使命來做琴的人。因為我是做音樂的,當我拍打琴的木板時,我可以聽到它在跟我說話,明白它的聲音、它有什麼可能性,我覺得這是最難的。我希望不要辜負我作為一個音樂人的經驗,以及我對音樂的了解、對這個行業的熱情與期望。我希望能夠做出好的琴,當年輕的樂手在彈的時候,有我的一份貢獻在里面。所以我的志願是做出屬于我們華人的聲音,做出有東方情懷的琴。 

  我以前自己彈琴,所以我對琴很有感情,琴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情感。我們這些人沒有琴其實就是廢物,所以琴是我的靈魂伴侶,沒有琴我就不會是今天的李宗盛。 

  我們寫歌,在還沒有給任何人聽以前,琴先知道;琴知道你那首歌剛開始寫的時候有多糟,知道你走投無路,這樣寫不對、那樣寫不對,一遍一遍一遍地改;琴知道你所有的秘密。所以當你看到一堆木頭,然後去撫摸它、觀察它、想象它,然後做它,從開工到做完,最快的要花3個月。到最後完工的那一刻真的來臨了,你去彈它、等它給你回報的時候,心里蠻有一些感受會久久不能散去。 

  “木吉他合唱團”的經歷讓李宗盛從此踏入樂壇。初入行的時候他仍在家中幫忙,時常穿著拖鞋,走街串巷地去換瓦斯,之後又急匆匆地,來不及洗腳便套上襪子去演出或是錄節目。終究“木吉他”因為成員紛紛服兵役而解散,但“吉他小李”卻從此留在了樂壇上。 

  在之後近30年的音樂生涯中,他創作了300多首歌曲,雖然算不上是一個高產音樂人,但是他寫的每一首歌都可謂經典之作。從《夢醒時分》到《陰天》,從張艾嘉到梁靜茹,他一直都是華語樂壇的金牌制作人。然而李宗盛卻把這些原本屬于他的榮耀通通給予了他心中的“伴侶”。 

  正是因為這份喜愛,李宗盛為了創建屬于自己的手工吉他品牌,從1997年起就開始找老師學習做琴,從設計到選料再到後期制作,他都親身參與,樂在其中。 

  許戈輝:你的琴要賣多少錢一把? 

  李宗盛:現在有點供不應求,因為我量很少,得自己做。當然比不上國外的琴貴,國外好的箱琴(即不插電的民謠琴)大概都是七八千美金一把,我們跟不上,大概就是4000美金左右。我們一年只做不到50把琴,所以根本不掙錢,就算一把掙1萬人民幣,一年也不過50萬人民幣,還不夠人家買一個車。所以它不是掙錢的事情,而且有時候有點悲壯,每天起早睡晚,還得做。但就是要有那種舍我其誰的感覺,因為這個行業養育了我,讓我成為今天的這個人。 

  李宗盛現在寫一首歌,不見得寫得過現在的年輕人,流行音樂是“當下”。我對自己說:“小李,你有你該做的事,就是必須去做一件對這個行業、對整個華人的音樂圈可能有百年的影響和貢獻的事,而不要再幻想往日榮光,那已經過去了。”過去的小李已經歸零,現在我在另外一個起點上,我如果能從這個起點開始再劃上一個很好的圓,那這個成績要比我之前的,對整個華人音樂界來講貢獻更大。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