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仁的父母非常沮喪,因為忠仁每天早上都會睡過頭,賴床不起來,後來還不到學校上課,整天待在家里,偶爾看看電視,再不就是玩電腦遊戲,但是他玩的,並不是青少年較喜歡的如角色扮演或有互動性的遊戲,而是玩一些較單純的不需用到邏輯思考的打擊性遊戲。整天無所事事的他,茫然地度過一天又一天,忠仁的父母因此擔憂不已。
當忠仁的父母帶他來找我做催眠治療時,已經是忠仁的第二次催眠治療了,第一次我已先了解過他的初步狀況,這次正式進入催眠療程,在100分鐘的時間里,雖然沒有完全徹底解決他的問題,但是至少已經讓忠仁的父母了解到,原來在忠仁的內心里還藏了另一個次人格。
忠仁的父母原本以為他只是睡眠不足、精神不好,所以早上爬不起來去學校讀書。但是在我為他進行催眠與咨詢的療程中,讓他的家人了解到,其實忠仁並不是爬不起來,而是因為在他的內心里,存在了一個逃避的自我,這個逃避的自我選擇不去學校上課,所以賴在床上,不敢面對外在的環境;一覺醒來,逃避的次人格每天成功綁架無助的主人格,癱在床上逃避一切事情,尤其要到學校面對與他人的人際互動。
在催眠的過程中,不管是對忠仁提任何問題,他都以不說話、不回答來回應,睜開眼時也很怕與你目光交會,我試著要和他的主人格對話,我以誠懇的態度來喚請他的主人格,並要求他的次人格先在一旁休息。這時我發現忠仁也會點頭來反應,于是我慢慢地引導他,讓他講出他內心的想法,通過他自己上下左右擺動食指的方式,來回答如“是”、“不是”、“好”、“不好”等答案。
我發覺忠仁明顯還有著焦慮的症狀,我想一定是有一些事情存在于他的潛意識里影響著他,是不是在小時候曾經受過身心上的傷害?忠仁的問題,也可能和“選擇性沉默症”有相關之處。一般來說,這種情形常發生于人的青春期時,而高中階段的他,正處于人格成熟銜接期,那就要特別注意了。
目前,忠仁辦理休學在家,父母希望他能盡快再回到學校讀書,忠仁本身也有這個意願,可是中間隔著另外一個次人格,次人格選擇逃避,不讓他接觸現實的社會環境。我為忠仁進行了兩次催眠療程,發現雖然他原來的主人格願意和我對話溝通,但是阻擋在中間的次人格不斷地在幹擾著他,所以在和忠仁交談的過程中,他無法以單一的人格與態度與我對談,整個談話的過程就像有人不斷地插嘴。大家要了解,每一個人都有主人格和次人格,就要看你是否能控制得宜,否則就會像忠仁的情況一樣,造成錯亂的感覺。
◎催眠術解析◎
忠仁的問題,如果以民俗宗教的角度來說,會被認為忠仁的體內還有另外一個靈魂,甚至會認為是犯衝煞或“冤親債主”來討債,再不就是糾纏到不好的東西,通常會被建議進行法事祭改才能改善。如果用這種方式解決,也只是內心短暫的慰藉。
其實,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忠仁的問題只是有一個逃避的自我。我以精神科學的角度來說明他的問題,他的父母就比較能夠理解。
在催眠的過程中,讓忠仁的父母能夠更了解,如果這個情形再得不到改善,再往前走下去,那麼就可能會使其演變成人格異常,現在的忠仁倣佛正處于交叉路口,不知所措,左右徘徊,忠仁自己也很掙扎,他也很想回學校讀書,但是他沒辦法,因為有一個和他一樣的自我在阻隔著,希望他逃避,希望他不要面對一切,要他早上躺在床上不起床,不要到學校讀書。我知道也了解這個問題,深深地困擾了忠仁一家人,但這是需要長期協助的,所以我安慰他們不要著急,我給了忠仁一些能讓他在家里自我練習的調整作業,並強調要持續進行練習,才能慢慢走出陰霾。
據完形學派的觀點,個人的內在衝突是常態,就像是內心的和諧一樣,是一種自然的現象。由于人的生活經驗,個人的內在常常有許多不同甚至不兼容的觀點,一旦面臨到要採取行動時,這些內在的衝突就會擴大加深。結果呢?就像羅伯特所說:“衝突並不會造成問題,往往是逃避造成了問題。”
由于面對衝突不是一種愉快的經驗,人們往往不去面對它、處理它,結果,內在的衝突以及伴隨的情緒始終沒有消去,或退到背景中,一直在那里奔騰翻攪著,幹擾著受術者人體的一切功能。
人們常常努力去達到內在的平衡,就像是生理上的平衡係統一樣,當外界的刺激使這個平衡係統失衡時,生理係統就會自發地趨向新的平衡狀態。然而,個體同樣有自發的強烈趨力去促使這個平衡狀態發生改變,這種力量是由各種自發的欲望和激情所引發的,這些欲望、激情和破壞平衡的力量是本質的,它們也是促發接觸、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力量。一旦個體達到平衡,就會尋找激情、新奇的事物,並融入新的環境中,但當他被激起的需要給弄得混亂時,他同時會汲汲地尋找滿足它的需要以回復平衡。這兩個平衡和破壞平衡的趨力是互補對立的,也是同時存在的。它們對于人類生命的功能和滋養是必要的條件。因此,一個成長中的生命,要能時時流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一旦僵化地限于任意一個極端中,生命力就開始削弱。
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不論使用何種方式來嘗試解決,父母一定要同時給予孩子支持的力量,像忠仁就是一個幸福的孩子,因為在幾次的催眠療程中,他的父母都全程陪同他來,他的媽媽非常擔憂這個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
也許一切的事情,只能說是在冥冥之中“相欠債”吧!但無論如何,這條人生的道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孩子要加油不放棄,父母一定也要不間斷地給予支持,至少別讓這樣的情況再惡化了。你們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