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最初在確定阿里巴巴的服務對象時,力排眾議認定中小企業是服務對象。根據他的實踐經驗,要說服一個國有大型企業的領導至少要談10次以上才能說服他,而對于江浙一帶的中小企業來說,頂多跑3趟就可以搞定。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有數千萬中小企業,如此龐大的群體,這讓馬雲相信:中小型企業的電子商務更有希望,更好做。
正是因為馬雲,浙江、福建一帶眾多的中小企業家迅速挺直了腰板,馬雲幫助許多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的中小企業依靠電子商務,很快找到了買家,成為銷售額上億元的銷售大戶。依靠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阿里巴巴也很快成為擁有上千萬客戶的大網站。然而,讓馬雲沒有想到的是,數量眾多的背後隱藏的是魚目混珠和渾水摸魚。在欺詐事件被大面積曝光之後,阿里巴巴調查的結論是,“對業績的過分追求”,但欺詐事件持續多年屢禁不絕,更反映出阿里巴巴公司內部管理的松懈和監管的不到位。
在一份《關于阿里巴巴對一些客戶涉嫌欺詐行為調查處理情況的匯報》中提到,多數的“欺詐供應商”來自福建省莆田市,並形成了組織網絡。一份來自阿里巴巴的欺詐客戶表單中,開頭的79個客戶名稱中,均帶有“莆田市”三個字。另外,這些“欺詐供應商”還在全國各地注冊公司,逃避阿里巴巴的防控機制。馬雲在一次內部演講中提到,“這些騙子從哪來?主要從福建來。都有數據,四年前我們碰上在泉州一帶。”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一帶,自古工商業發達,是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20世紀90年代後,泉州工業迅猛發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其中國馳名商標數量也排在全國前列。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五縣(市)連續多年入圍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近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阿里巴巴已經成為大多數泉州商人選擇的外貿交易平臺。據統計,如今在阿里巴巴和淘寶上做生意的泉州人,已達4萬之多。
然而,阿里巴巴在泉州的開發工作並不是很順利。當時阿里巴巴在泉州只有幾十名業務員,根據公司規定,每人三個月內至少要發展一個公司成為阿里巴巴的會員。如果6個月內一個客戶都拉不到,就得走人。阿里巴巴上市前,在阿里巴巴上做外貿的會員價是4萬至6萬元,業務員有8%的提成。優秀的業務員一般能拿到上萬元的薪水,但更多的時候業績慘淡。新招募的業務員每月的基本工資是1500元,如果沒有業績,加上每月扣除的保險和公積金等,反倒會欠公司300元。按照當時阿里巴巴的規定,業務員每天要拜訪8個客戶,每家的拜訪時間不能超過40分鐘。許多業務員往往需要從早上8點跑到晚上11點。而交通費、請客戶吃飯等這些開展業務的成本,均不能報銷。這樣,業績的壓力也就轉為生存的壓力。據一位已經離開阿里巴巴的業務員透露說,進入阿里巴巴做銷售前期投入是很大的,工資的底薪很低,通常在800∼1000元,簽不到單每個月都要自己倒貼錢。而“中國誠信通”的銷售代表多為“85後”, 他們入職後對阿里巴巴關于誠信的價值觀理解不是很深很透,迫于生計和業績的壓力,他們讓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供應商”混進阿里巴巴,與“供應商”里外勾結,欺詐海外買家。
距泉州僅幾十公里、以生產倣制名牌而聞名的莆田市也是一個騙子公司的聚集地。莆田倣制始于代工。20世紀90年代初,莆田一些鞋廠開始為國際品牌代工,一些倣制名牌的小作坊由此慢慢興起。這些小作坊通過賄賂特許生產商的員工搞到名牌鞋樣或復制設計圖。借助于做倣牌鞋的外貿生意,一些人賺到了第一桶金。此後,倣牌鞋逐漸在莆田一代形成產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業中,到2003年時,按照民間說法,大小鞋廠已有三千多家。
電子商務的興起無疑給龐大的倣制大軍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渠道。這些倣制大軍紛紛加盟阿里巴巴網上貿易平臺,他們除了繳納會費以外,會在頁面維護上投入增值費用,然後就拼命上傳產品,據說,他們有的甚至10天能上傳10萬種產品。他們一般會同時與幾家外國客商談判議價,並且往往會開出低廉的價格和誘人的出貨條件,以期在賬號被封之前,至少撈回注冊會員的成本。這些倣制大軍加盟後,帶來的便是對網絡交易產品質量問題的投訴。在阿里巴巴網站上,一位德國人甚至投訴他買到了一雙不同碼的運動鞋。
在欺詐事件曝出後不久的一次演講中,馬雲直言:“我們有100名員工明知道這個有問題,居然還是簽約,不管是處于業績壓力、利益誘惑,這是我們不能容忍的。”
一位阿里巴巴的業務員說,他從來都沒有想到騙子渾水摸魚,業務員追求業績,甚至雙方聯手暗渡陳倉,導致國際買家上當的底層行騙模式,會把坐在金字塔尖上的人拱了下來。而讓馬雲更沒有想到的是,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前後,欺詐的“供應商”就開始明目張膽地與阿里巴巴業務員勾結。那一年,阿里巴巴泉州辦事處曾派出18人的團隊赴莆田開展業務。按照規定,客戶申請注冊會員前,業務員要進行實地考察,即便簽單後也要每月回訪。但為了業績,業務員不惜一切地讓“供應商”蒙混過關,甚至有人將沒有資質的“供應商”介紹給業務員,而後者搞掂其會員身份後,不僅有業績提成,還會拿到“供應商”的回扣。從2007年起,阿里巴巴公司規定不準再辦理莆田業務,否則將被辭退。但此後,莆田籍“供應商”開始分散到全國各地注冊公司,並利用他人身份證登記。據傳,2008年一位寧德籍員工在一年半的時間里,介紹多名莆田“供應商”進駐阿里巴巴,牟利三十多萬。一個人做目標太大,便把業務介紹給同事。據知情人所說,當時的業務基本就是接電話,單子很多,每人月平均工資1萬多。
所有這些都是馬雲所沒有想到的事情,然而卻是真的。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