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和雜志社的朋友一起到廣東東莞著名的“南天聖地,百粵秘境”去爬觀音山。
爬山不久,大家就開始納悶:“觀音山,顧名思義,一定要有觀音才行。可是,大家沿著石階艱難攀爬了幾百米,怎麼連觀音的影子都沒見到呢?”
爬到半山腰,有些人身心疲憊,于是停下來休息納涼了,有些人心灰意冷不願繼續往上爬了。我和幾個朋友手拉著手,順著陡峭的山路逶迤而上,終于在觀音山的巔峰之處,看到了坐臥在霧氣繚繞的祥雲頂端的觀音聖像。
那一刻的喜悅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了一場大雨,溢于言表,酣暢淋漓。
坐在山頂,望著觀音聖像,我突然想到《西遊記》里的一個情節:孫悟空要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臨行前向觀音菩薩訴苦。孫悟空說:“菩薩,俺老孫翻一個筋鬥就能跨越十萬八千里,還不如讓我背著師父,一個筋鬥就飛到了西天,何苦還要跋山涉水,歷盡千難萬險?這一路上沒準會遇到妖魔鬼怪,怕是天竺沒有趕到,我師父的這尊真命之身都已經變成屍骨殘骸了。”
觀音菩薩笑著說:“如果我讓你一個筋鬥就翻到西天去的話,那還有什麼意義呢?那還叫什麼西天取經呢?你們什麼磨難和苦痛都沒有經歷過,就想輕而易舉地修得正果之身,你認為佛祖會讓你們師徒功德圓滿嗎?”
不經過蜿蜒曲折的艱難攀登,就不能見到莊嚴肅穆的觀音聖像;不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考驗,就不能修成正果;不經過人生的多番磨難,就不能有所成就。
他們師徒之所以成功,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心中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面對艱辛和磨難,他們坦然承受,並且靠法術、武藝、人脈等去戰勝磨難。
試想,若唐僧受不住煎熬,放棄了,那取經也不過是一場無疾而終的鬧劇。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經歷了“三十難”之後,就受不了了,就想著行李一分,你回你的“高老莊”,我回我的“水簾洞”了。這樣半途而廢,怎麼可能到達目的地呢?
正如你想穿越大沙漠,走了一半,就不想走了,退回來了。表面上看,你已經走了一半,實際上下次還要從第一步開始。
若你想在一個行業成為專家、行家,不經歷完整的九九八十一難,那麼成功只怕很難。
不少人在創業之初就有自己規劃已久的藍圖,但在創業困難時期,往往輕易地就做出解散企業或團隊的舉動。這就像打遊戲闖關,你通過不了這一關,怎麼能開啟下個寶藏呢?
某晚報曾報道過一則創業故事:一個名叫丁景文的小夥子在北京打工期間,對北京的市場進行了考察,他發現山野菜在北京很受歡迎,于是他回到家鄉創辦了山野菜食品加工廠。
創業初期十分艱難,除了資金問題,他還需要攻克清洗、消毒、腌漬、加工、包裝、貯藏、銷售等等難關。很多人都勸他知難而退,但丁景文認為創業就是要一條路走到底的,而且越是艱難越要堅持。他有一句“名言”:只有疲軟的廠長,沒有疲軟的市場。
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師在西行途中,水袋打翻了,路找不到了,在茫茫戈壁中,他本能地選擇了回頭。可就在這“十里回頭路”中,玄奘大師經歷了人生最為重要的思考:“自念我先發願,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至此?”他想起來自己的誓言,于是調轉馬頭,再一次堅定信念:“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若想要“一覽眾山小”,那就不能向陡峭的山峰和險峻的懸崖舉手投降;若想要成就輝煌的偉業,那就需要遍遭“九九八十一難”方能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這個道理。
一句話安慰
上天在賜給你幸福之前,一定會讓你經受同等的苦難。沒有忍耐,沒有等待,就無法成就圓滿。